吴弘毅
近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个小伙在网上出尽“风头”——返乡创业的他用竹子制造的自行车出口海外数万辆。
对于一个自行车大国来说,自行车实属平常之物。但用竹子造自行车,实属新奇,因而,这种自行车被网友昵称为“奔跑的竹子”。但要说仅仅是时尚新奇还不足以解释它受追捧的原因,背后更有其契合市场对低碳生活的价值认同。
当前,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正从科学共识、政治立场演化成经济行动、消费诉求。今年10月1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已开始试运行,将针对部分进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征收税费。在不少国家,产品“含绿量”已成为赢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一票。
骑自行车是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而竹子本身是高效的固碳材料,在车架制作过程中耗能更少,最后还可通过降解回归大自然,整个生命周期保持低碳甚至负碳水平,加上产品设计时尚,于是“奔跑的竹子”跨过“绿色壁垒”,跑进了“严苛”的国际市场。
“碳”正成为重新定义出口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低碳”也应成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和内驱动力。商务部《“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鼓励引导外贸企业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转型。我们期待,在国际市场上涌现出更多独具魅力的中国绿色低碳产品,也由衷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企业在“双循环”格局中“绿意”生长,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