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涟漪,世界的回响|写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

[来源:红网] [作者:姜媚]

□姜媚

身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时代,文明的涟漪,会泛起多大的声势?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或许会很漫长。

从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文明交流融合的力量,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

9月27日,一辆“湘”字号中欧班列从长沙发车,驶向白俄罗斯明斯克。(摄影:张必闻 朱丽萍)

古丝路的链接 激荡出文明交融共生的脉动

中国的瓷器和茶叶一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但湖南古瓷的海外之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掩在了历史的尘埃下。

直到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西海域,一艘唐代沉船“黑石号”被打捞出水。上面5万多件长沙铜官窑瓷器让世人为之侧目,也揭开了那段属于长沙窑彩瓷的绚烂时光。

漫画:唐盈

1200多年前,江南道潭州石渚(今长沙)。

炉火漫天,与周遭山水相映,地势穿凿,巨响撼动人心。

巨大的窑炉在湖畔耸立着。手中翻飞,粘土化为瓷器的骨肉;忙碌的制陶工信手描画,展翅的虫鸟、娉婷的花朵、随心书写的题咏……然后小心翼翼把坯体送进土窑,烈火舔舐,脱胎换骨。

这如同修行一般的生产活动,把泥与火的艺术沉淀为瓷器,并将其送往遥远的地方。

湘江码头,烧制好的杯盘碗盏,被仔细装箱,沿湘江而上,顺着海上丝路远航,向世界展示一段源自湘水的釉彩传说。

忽而,马蹄声声传来,安化经肩挑马驮的茶叶也运抵长沙。它们将在这里短暂停留,或经陆路销往西域、中亚和俄罗斯,或走水路流向南洋,远至欧洲。

驼铃悠悠、风帆高悬,产自中国的瓷器、茶叶,在海外市场深受追捧,催生了当地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成为感知中外文化交往融合的最佳介质。

重现沉船“黑石号”。(图片来源: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旅游公众号)

据不完全统计,16世纪到18世纪的300年间,就有约3亿件中国瓷器登陆欧洲。荷兰、英国等国家兴起饮茶之风。波斯结合中国瓷器造型制作出波斯陶器,我们也将西亚的风情风物描画为瓷器上的宗教箴言与纹样。

饱满瑰丽的纹理釉彩、袅袅升腾的丝缕茶香,从稀有国礼转变为大宗商品,这些“中国制造”,在经济功能之外,被加注了极强的文化交流属性。

可以说,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商贸往来相伴始终。

共建“一带一路” 打开文明交往的新范式

古代丝路跨越亚欧非大陆,中华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各古老文明在这里交汇浸染。一次次以经济旅行为中心起点,泛起的涟漪,如空气中一阵飘来的风,掀开地理阻隔的面纱,显现出文明本来的模样。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从这条纽带的联结中,与“我”之外的文化相知、相亲,彼此关系“更近一步”。

漫画:唐盈

比如,演绎出《十面埋伏》等传世名曲的琵琶,就是在南北朝时从波斯经由西域传入我国;玄奘历时17年西行5万里,游历110余国,带回657部佛经;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华文明远播四海。

回望千年前,无数船只乘风破浪,无数商队穿越草原沙漠,行进在无形的丝路上,文明的交流日夜不停,有实物可证,有典籍可查。

这份开放的广度和包容的厚度,正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生命力绵绵不绝的凭依。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成为传承至今的人类文明宝贵遗产。

身处变乱交织的世界,我们更加期盼合作的新篇章。“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上承古丝路深厚的历史积淀,下接对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状态和规律的洞察。

从驼铃悠悠到班列飞驰,从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到能源、卫生、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奏响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新丝路序曲。

命运与共的大船 驶向人类新文明的未来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发展至今10年来,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其内涵早已跳出了古丝路的地理视域,拓展为更宽广的价值光谱,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印尼,雅万高铁正式启用,“千岛之国”进入高铁时代;老挝,中老铁路开行以来,间接为老挝增加10万余个就业岗位;刚果(金),中国企业挖掘的井,让当地村民喝上了清洁、干净的饮用水……不论是跨越千里的大基建,还是“小而美”的惠民工程,一个个项目塑造了共同发展的新图景,串起了各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过程中,周遭最可感的改变与润物无声的人文交往互通相融,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深刻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给世界“铺就共同发展繁荣之路”的宏大目标。

漫画:唐盈

好比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一带一路”的十年,也是一个层进积累的过程。从历史脉络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决定了这绝非是单一国家获利的“单行道”。它以包容开放谋求和平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

随着理念原则不断完善、合作共识日益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泛起的文明涟漪,观照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理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生超越文明优越的理念,散发着温润之光。

共建国家在智库合作、文旅、教育等领域广泛展开对话交流,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促进了各国民众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中国与世界共同描绘出一幅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图景。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又相继于2021年、2022年、2023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昭示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三大全球倡议中蕴含的“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等价值意蕴,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也让“天下大同”有了一个更加长期主义的价值提炼。

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新的起点,总结经验、凝聚共识、擘画未来,让文明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的涟漪不断传递、持续赋能,向着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目标不断迈进。

来源:红网

责编:欧小雷

来源:红网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