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屈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钟君]

岳阳汨罗市,屈子祠。(资料照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核心提示

屈原是湖湘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杰出代表,他身上所体现的浓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九死未悔的革故鼎新精神、矢志不渝的以民为本精神、锲而不舍的上下求索精神、孜孜不倦的好修为常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对于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钟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持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屈原是湖湘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杰出代表,他身上所体现的浓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九死未悔的革故鼎新精神、矢志不渝的以民为本精神、锲而不舍的上下求索精神、孜孜不倦的好修为常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对于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充分发扬屈原浓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精神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体现着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屈原的名字与爱国主义精神联系在一起,屈子人格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指出,屈原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并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与区别,因此也就不存在“热爱祖国”的观念。实质上,屈原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联,是一种“接受学”上的意识积淀。的确,先秦时期,“中国”是周天子的天下,秦楚争霸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但屈原已经蕴含着爱国主义的胚胎。最早将屈原与爱国联系起来的是宋代的洪兴祖。从先秦到宋代,屈原文化从“恋乡”到“爱国”、从“宗族之国”到“民族之国”,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接受史,终于完成了提升与完善,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象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外患迭起的中国历史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宣传和张扬,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明末的王夫之称屈原为“为楚之社稷人民哀”,是“忠臣之极也”;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当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每位中华儿女理应大力弘扬屈原自强不息、浓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理想同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奋斗。

二、充分发扬屈原九死未悔的革故鼎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进取,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有承担风险,乃至牺牲生命的无畏精神。2300多年前,屈原对“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的秦楚关系和天下大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对内主张革除弊端,任用贤能之人,发展生产,提高楚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他希望通过这一内一外两项政策,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美好愿望。可惜楚怀王与继位的楚顷襄王昏聩、联秦派和楚国贵族阻挠,屈原的“美政”思想未能实施。屈原的危机意识和超前思维使他预知楚国必将覆亡的结局,心中充满了痛苦。然而他在明知“不能变心以从俗”,必将“愁苦而终穷”的情况下,仍以九死未悔的豪情坚持革故鼎新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学者,也应认真学习并践行屈原九死未悔的革故鼎新精神,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充分发扬屈原矢志不渝的以民为本精神

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吟诵出屈原悲叹民生不兴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忧国”与“忧民”精神是统一的。清代林云铭赞叹:“屈原全副精神,总在忧国忧民上。”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鼓舞和激励着历代先贤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懈奋斗。兴国与爱民在屈原精神中是统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也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将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因素。“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宣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每一名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宗旨,全心为民,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最终价值追求。

四、充分发扬屈原锲而不舍的上下求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精神是屈原精神的突出特点,集中表现为以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探寻真理与大道。《天问》中提出的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历史、地理,蕴含着屈原对天道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的大胆怀疑和探索精神。屈原的求索精神在实践层面也有所体现。他将所求得的“知”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只可惜遭遇恶劣的政治环境,未能实现“美政”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为屈原求索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五、充分发扬屈原孜孜不倦的好修为常精神

屈原是美好人格的执着追求者。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他始终坚持保有峻洁、独立的人格。“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好修为常,指既有天生的美质,又不断地学习,把修身当作日常,使美质不受损害。好修为常与上下求索精神合为一体,体现了屈原内外兼修的品格,即向内追求自身美好品质,向外探索宇宙历史人生的本质。坚持好修为常精神,有助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有利于做到慎独、慎初、慎友、慎微。这种精神值得新时代领导干部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认真学习并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崇德修身,方能行稳致远。德是第一位的品质,共产党人要修炼“心学”,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求真理、索大道,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只有德才兼备,方能大有作为。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研究员】

责编:刘茜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