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孝文
诗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这种几千年来代代相承的文学样式,不同的时代的地位与作用有差别,对历史向前发展的助力也有大小之分。当代诗人,如何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服务,完成时代的使命,这是不得不思考的一个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里,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重构诗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诗歌是时代的见证物,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折射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与那些人们所关心的重大事件。诗歌又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文明表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也深深地打上了地域的烙印。诗歌的时代特点与地域特点是相融相合的。每位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存在差异性,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各不相同,这是诗人们的诗歌创作的土壤与资源。优秀的诗歌必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国家特征与民族特征,同时也必然体现反映地方文化积淀和优秀精神属性。
地域文化为新时代的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地域原因而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都有各自的核心内容和文化特征。同一地域文化往往也会有一定的差别,楚文化与湖湘学派孕育了湖湘文化,但是湖湘文化又包括洞庭湖文化和湘江文化。湘江文化侧重艰苦奋斗、逆流勇进,洞庭湖文化更多地侧重情系民生,先忧后乐。
地域文化的呈现,必将是新时代下诗歌创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因此,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要表现地域文化中特定的元素与标志,呈现真实而独特的现实场景。
同时,新时代背景之下,当代诗人都肩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鼓与呼的历史重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每位诗人都应当以创造者、发现者与思考者的身份,在关注自身生存状态的同时,凝视自己所处的时代,在自觉的历史意识基础上积累时代经验,通过驻足、前行与回顾,择取现实中的细节与感受,承担时代使命,把握诗歌创作的主题。只有这样,新时代诗歌创作才会避免泡沫化与空心化,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源泉。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沅江市作协副主席)
责编:刘畅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