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昌顺
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诉求。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引导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大学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加强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是当前劳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该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开始,努力培育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持续不断地培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的劳动意识,逐步实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心灵内化。新时代大学生要脚踏实地、辛勤奋斗,用劳动托起中国梦。2020 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高校劳动教育旨在强化大学生劳动技能学习和调节疏导大学期间紧张学习情绪等功能,而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育大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以及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蓬勃发展的希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态度和未来的就业规划等,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从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在校园就树立崇尚劳动、俭素为美、俭而不吝的劳动价值观。当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横行导致勤俭节约在大学校园“哑场”。当消费欲望遮蔽了所有需求时,人极易陷入“我所占有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生存”,部分大学生生活中追求名牌、奢侈浪费,秉持“物质至上”的择业观,劳动被物化为以经济效益和满足物欲为目的,而丧失了对精神自由的崇高追求,遗失了中华民族的勤俭传统美德。由此以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消费观,成为化解劳动价值观危机、促进青年道德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劳动与消费、劳动与享受、劳动与幸福的辩证统一关系,形成劳动光荣、浪费可耻的正确认知,崇尚节俭自律,提升勤俭修为,养成待物之德;激发学生对不役于物之自由精神的向往,对物尽其用之终极价值的追求,对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之理性自治的践行,以抵制现代消费社会物本主义的侵袭,通过加快建立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远离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
劳动教育课程是承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构建内容完整、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一直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压倒性优势,要切实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除了上高质量的劳动课程之外,将学科课程富含劳动元素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路径。不可忽视学科课程与精英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与普通劳动者、劳动世界之间存在着隔阂和这样的距离。通过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来源,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知识与学生之间起着传递、解释、沟通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架构至关重要。劳动教育的专业课教师的扩充是夯实劳动教育实践的起始点,否则劳动教育将缺失原动力,劳动教育本体价值也将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劳动实践的比重在大学校园应该更加突出,劳动教育正面临着脱离实践的危险,只通过理论课程不去实践,劳动教育将会永远停留在课本上。在具体实践中认识到“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客观真理。人的身体具有实践特性,心灵在实践活动中“涉身”于实践身体,身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认知功能和心智。身心及其认知根源于实践,被实践所塑造而得以发展。学校全面系统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积极劳动观为引领,建设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打造积极的班级、社团、宿舍劳动文化,发挥校园媒体的引导作用,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此外,在校期间的各类劳动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学校应该建好劳动实践基地,加大场域资源共享。社区、企业、部队、乡村等校外场域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培育资源,要积极组织学生到这些校外场所开展社会调查、务农劳动、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充分感悟劳动改变世界的独特作用。体力劳动在劳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科学合理、安全适度的体力劳动实践,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的发育,包括肌肉力量和耐力、肌肉运动效率、关节灵便程度以及心肺功能等。在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负担普遍很重的情况下,体力劳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知识学习带来的精神疲劳。“从更深层次来看,体力劳动并不是一种使劳动者体力上受苦的‘痛苦经历’,而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人本价值的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让劳动在校园中真正蔚然成风。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在读本科生)
责编:刘茜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