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伟 陈哲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科普研学将科普和研学有机结合,是面向青少年的具有创新性的科普形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科学兴趣和科学素质。高校具有多学科的实验室、研究所等优质的科普平台,具有专业知识扎实、育人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开展科普研学的理想之地。自2016年研学旅行元年以来,全国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但科普研学还略显不足,高校在科普研学的参与度很低。因此,深挖高校科普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普研学方面的天然优势,定能推进科普研学的发展,发挥科普研学在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
全面推进科普研学的发展,研学导师是关键
建设优秀的研学导师队伍,是开展高质量科普研学的前提。目前研学导师的资质要求和能力要求还缺乏相应的规范,研学导师主要由中小学教师、旅行社的导游、教育培训机构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等担任,并且缺乏系统的研学导师培养和评定机制,导致研学导师的能力素质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制约着科普研学的实施效果。高校拥有大批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富有热情的大学生,为科普研学导师的培养提供了人才储备。高校师生对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很熟悉,但往往缺乏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的实操经验,因此需要对高校师生进行科普研学导师培训,从科学素养、综合能力、教学能力、师德规范和实操能力等方面加以提升,以适应科普研学的需求。通过建立完善的研学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对研学导师进行评价,在各项指标达标后颁发研学导师资质证书,以保证研学导师队伍质量。
加强高校科普研学平台的建设
高校具有专业的实验室、展示馆等,涵盖了理科类、工科类和文科类等多个学科,这些场馆是开展科普研学的重要阵地。但这些场馆主要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教学的需求,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功能略显不足,不能适应大批量学生的科普研学活动。高校要基于自身丰富的科普资源,对接当地中小学研学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在保证高校教学的前提下,整合不同学科实验场馆的科普资源,加大经费投入,循序渐进提升科普功能,完善科普研学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普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加强科普研学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很多研学活动的实施还是采用旅游模式,只有简单的参观线路,缺乏科学的研学课程方案,研学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空洞,研学形式单一,主要是导游或研学导师讲解、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存在“只游不学”“学而不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必修的综合实践课程,因此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高校现有的科普资源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研学要求,开发相应的科普研学课程方案,明确研学主题和研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研学方式,突出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科普研学课程内容要与中小学课程内容有效衔接,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建立健全研学制度
健全激励机制。研学导师是开展研学活动的关键,为了保障研学的育人效果,需要充分调动研学导师的积极性,让研学导师用心投入到研学工作中。高校科普研学导师主要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担任。很多高校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繁重,主动参与科普研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制度,从经费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引导教师主动参与研学工作,切实提高科普研学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大学生担任研学导师,组织和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大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专业认同感。因此可以将科普研学的工作表现纳入相关专业课程的考核,从而激励大学生参与科普研学活动。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安全是研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研学要求学生集体行动,走出校园,这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何规避安全风险和保障学生安全,就需要健全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和安全责任制度,在开发科普研学课程时就充分考虑每个环节的安全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同时明确各研学主体的责任,建立专业的安全指导人才队伍,运用保险分担安全压力,以解决研学的后顾之忧。健全评价机制。建立科普研学评价体系,对科普研学导师、研学课程、学生的研学效果开展评价,梳理研学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逐渐形成高质量的科普研学导师队伍和研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科普研学的育人作用。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21-0827)和湖南文理学院课程思政专项改革重点项目(SZZX21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均系湖南文理学院博士、讲师]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