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暖招”频出“不打烊”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建]

王建

近段时间以来,为防止疫情扩散,国家卫健委与近30个省区市发出倡议,号召外地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各地区各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下好先手棋,纷纷为外地务工者送上了形式多样、诚意满满的“留岗大礼包”。(1月21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面对形式仍然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地过年”得到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响应。春节回乡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包含著人情和亲情的需求,尤其是对外出务工人员来说,"就地过年"不是小事,牵涉家庭发展生计,这也是一小部分人仍持观望态度的原因所在。因此,各级政府仅靠引导“就地过年”还不够,既要有实招,更要有“暖招”。

就地过年,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各级政府应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尽最大努力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确保疫情防控措施以更有暖意的方式实现。通过提高薪酬待遇、发放奖金补贴、赠送消费券、减免租房成本、免费观看演出等多种活动,坚持物质激励和人文关怀并重,努力营造出“就地过年”的温馨氛围,只有完善好配套措施与服务,“非必要不返乡”才会成为更多人在疫情防控之下的主动选择。

对于“就地过年”人员家乡的亲人如何过年的问题,各级政府理应跟进安抚工作。除了开展送年货、年夜饭等传统活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让其与家人“线上团圆”,通过视频 “线上拜年”,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满。如此一来,即使相隔万里,在家乡过年留守老人与儿童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也能过个好年,这让外来务工人员留得安心、过得放心,踏踏实实“就地过年”。

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就地过年”,贵在“引导”,切忌搞“一刀切”。为规避责任风险,一些地方政府谈“疫”色变,习惯“自我施压、顶格应对”,引导“就地过年”同时,层层加码,暗升标准,甚至可能采取拦路、隔离等极端措施,强制要求“就地过年”。这种工作方式,不啻违背了政策初衷,给基层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还损害伤害外来务工人员真挚淳朴的情感,应当予以警惕。

“就地过年”既是应急之举,更需“暖招”纾困,一套政策的背后,牵动着各方的心。只有“暖招”频出“不打烊”,设身处地为异地过年者着想,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进而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