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提质精准施策 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芳]

导读

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沉着应对、深谋远虑,在持续推进“六稳”工作的同时,明确提出“六保”任务,要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已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成果的湖南,如何继续抓实抓细,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杨芳

习近平总书记5月8日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提出,希望大家加强前瞻性谋划和规律性思考,推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早在2018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被称为“六稳”;今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要求做好“六稳”工作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任务,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从“六稳”到“六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新形势下,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底线思维和周密部署。

无论“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居于首要位置。因为就业既是人民群众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更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制定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须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做到精准发力、稳中求进。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开拓更多就业空间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我国多地经济活跃度相对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同时疫情在全球蔓延,造成多国经济发展缓滞、贸易收缩,客观上加重了我国“稳就业”“保就业”压力。鉴于此,应在宏观层面优先创新就业政策,破解不利于就业的政策与环境制约,形成上下齐心促就业的强大合力。

具体而言,应统筹推进“给饭碗”与“造岗位”,在开源上下功夫: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增加岗位供给;以保障民生为根本目标,注重在民生经济中发掘未来战略性产业、就业岗位的新增长点,力求“扩大就业”与“满足需求”双效果;各级政府应加大援企、稳岗、拓岗力度,并积极牵引,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综合运用就业扶助和社会保障政策,最大限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稳定就业基本面,吸纳更多人就业。

促进多渠道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重新组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迭代,劳动力市场细分趋势明显、灵活性增加,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就业理念和相关制度政策有待调整。

顺应新就业形态支持灵活就业。抓紧清理并取消各种限制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比如数字平台经济工作形态多样,在新增劳动力就业方面有较大潜力,可为“稳就业”作出更大贡献。应进一步优化数字平台经济发展环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创业是就业之源,应出台可行的保障性措施,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使具有创业条件和能力的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比如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支持,鼓励更多大学生创业创新。

强化就业教育指导,提升就业质量

当前,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准确研判,切实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是祖国建设新生力量,要坚定不移推进积极就业战略,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计划,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精心部署因势利导。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6部门日前联合启动了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启动了“校企行”专项行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央企“抗疫稳岗扩就业”“国聘行动”“千校万岗”线上招聘会等,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全天候不断线、不打烊的就业服务,反响热烈。在推进这些行动时,还要注重精准搭建协作平台,强化导师精准指导、校企供需对接、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政府政策、产业需求的交叉汇聚点,进一步有效整合各方就业资源,并因时因势调整策略、方法、抓手。

统筹推进主动担当。职业既是个体赖以生存的基本途径,也是个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多年来,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出台诸多政策措施,指导大学毕业生顺利进入社会、走向职场、建功立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应更为积极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性认知职业、主动适应就业新形势、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高校毕业生则应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因时因地制宜调整就业期望,并努力提高择业能力、就业创业质量。

(作者系中南大学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教授,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