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祭扫,疫情下的文明习俗传承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记者3月24日从湖南省民政厅获悉,该厅已下发文件,要求全省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明群众祭扫服务管理,倡导群众取消实地祭扫或者延期开展祭扫活动,降低因人员聚集产生的疫情防控风险;对确有实地祭扫需求的,实行按日分时段限流预约祭扫。

不允许聚集性祭扫,祭扫需提前预约,每个公墓每天入园祭扫人员不超过3人……受疫情影响,今年湖南的清明节祭扫更注重网络追思。

疫情暂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此时绝不能掉以轻心以致前功尽弃。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祭扫历来颇受中国人重视,也正是因为重视,所以容易出现人群聚集现象,这也有可能使得病毒感染有机会卷土重来。清明节临近,一些省市纷纷印发通知提倡网络祭扫,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聚集性感染的可能性,从卫生防疫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人觉得,网络祭扫少了很多仪式感,完全不像那么回事了。的确,在很多人心里,节日与“仪式感”密不可分,无论是繁杂的祭扫过程,还是一大家子共同拜祭先人的气氛,这都是仪式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而网络祭扫无疑很难完成不少人心中的“仪式感”。但是,“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它是那一套繁杂的流程,还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如果在一种特殊环境下,“仪式感”能不能有所替代?因为疫情影响,于是提倡网络祭扫,这固然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但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如今,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祭扫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烧纸钱、放鞭炮等实地祭扫活动正逐渐让位于更为环保的祭扫方式,这也证明,只要有心,那么仪式感是不必一成不变的。

传统习俗的变迁往往与时代发展相关联,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和标准,而我们也需要去适应这种变化,不让单一陈旧的观念长期禁锢我们。从疫情防控方面来看,改变祭扫方式是为了公共安全,而从文化习俗的衍变来看,这不失为一次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并以此形成新的模式之契机。

一次疫情,改变了很多,如果有些改变更为贴近现代文明,那么我们不妨将它延续下去!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责编:夏博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