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社论: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绿色崛起

[来源:华声在线]

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绿色崛起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部六省水道纵横、山峦叠翠,属于中国的“生态重地”“环保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部地区崛起必须是绿色崛起,要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这一重要论述,为湖南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崛起指明了方向路径。

山水是湖南最靓的名片,生态是湖南最大的资源。这些年来,湖南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扎实推进长江岸线保护治理和生态修复,深入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和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积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尤其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并转了一大批落后污染企业,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扫了战场、创造了条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正逐渐呈现出清晰的“微笑曲线”。

同时也应看到,作为有色金属矿业大省,湖南重金属污染等环保欠账较多,全省96%以上的区域属于长江流域,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产业结构偏重、重化工占比偏高、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越到这种夺关闯隘的关键时候,越要咬紧牙关、毫不退缩。事实上,无论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守护好一江碧水”等指示精神,还是坚持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都要求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如果仅仅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实现湖南绿色崛起就无从谈起。全省各级各部门都应自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校准思想行动,坚持正确政绩观,真正把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践之于行。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绿色崛起的当务之急。这需要我们突出“一湖四水”系统联治,解决水污染、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问题,力争早日重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景象;以长株潭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重点,打好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以固体废物处置与加工利用为重点,打好净土保卫战,保证“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以城乡污染整治为重点,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老百姓享有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加强生态修复、推进污染防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系统联治。既要统筹好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又要统筹好水、路、港、岸、产、城等各方面发展,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从当前正在推进的三大攻坚战来说,污染防治也需要与其他两大攻坚战一体推进、形成联动。比如,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本身就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我省贫困地区大都生态良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也将有力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建设之道,将为以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打开广阔空间。

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崛起,根本在于强化源头治理,以发展方式的“脱胎换骨”求得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各方面,融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全过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以强制性、约束性标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循环化、绿色化,提升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我省老工业基地清水塘、竹埠港、合江套、水口山,过去因设备陈旧、污染严重而饱受诟病,如今在搬迁中改造升级,迎来了破茧成蝶的新生。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实现降低污染排放负荷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良性循环。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丽湖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湖南就一定能够实现绿色崛起,为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