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向 党有所为

[来源:华声在线]

徐晨光 郝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要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是人民需求的新期盼,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关注民生、情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最终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为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毛泽东早已作了精辟论述,他认为:“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还把党和人民的关系比喻成种子和土地的关系,认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树立人民利益至上价值观。

力量之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所怨,差距所在;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自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集中民心、民力、民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广大人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的强大力量。

执政之基。人民群众永远是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党员干部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践行宗旨意识,站稳人民立场,增进人民感情,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增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情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做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从党的宗旨原点再出发,脚步向下走,像秤砣沉入水底深入基层,像钉子钉进木头一样扎根基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以蚂蚁啃骨的狠劲、老牛爬坡的韧劲、静水流深的稳劲、敢涉险滩的猛劲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顺民心、合民意、谋民利、增民福,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奋斗之要。“为谁执政”的问题,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课题,事关党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绝没有任何私利,党执政不是为了自己以权谋私,而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日子,党员干部必须与时俱进,放下架子,拉下面子,沉下身子,耐下性子,自觉把群众当主人,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当老师,把群众当朋友,主动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排忧解难,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打开局面,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徐晨光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涛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