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公寓如发现订餐、送餐的同学,将给予该同学寝室断电3日;如有同学举报订餐、送餐情况,一经查实并对商家进行处罚后,给予该同学500元奖励。”近日,一则落款为大连财经学院后勤集团的通知引发舆论关注。高校禁止学生叫外卖的做法固然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外卖、快递为代表的“懒人经济”、“宅经济”在大学校园日渐流行,更有甚者,连买水果、生活用品都要花钱请人送到寝室。(4月28日中新网)
“互联网+”模式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便捷的餐饮、购物、娱乐、交流等等。而如今的大学校园也早不再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空间,置身校园而思想极度活跃的大学生们不但易于接受新事物,很多时候,他们甚至乐于充当“先行者”。然而,校园“懒人经济”的出现及与之相伴相生的学生变懒、精神面貌不佳等负面效应,也令部分高校管理者坐立不安,纷纷祭出“严禁外卖等进校门”的杀手锏。然而,对此学生们却并不买账,校园内 “跑腿平台”应运而生将其轻松化解。
对于“懒人经济”现象,各方褒贬不一,总的来说贬大于褒。有人认为,其直接导致“有些人长期宅在宿舍,整日与手机、电脑为伴,生活不规律,精神面貌不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的延伸,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影响精神状态和社交能力,值得警惕。当下,已有个别学生因此被劝退便是明证。那么,问题来了,一方面,“懒人经济”系大环境所致,似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其负面效应又十分明显,这一困局当如何破解呢?
若依笔者浅见,对此,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校方,都不必过度恐惶,但不可无所作为。首先,细想之下,“懒人经济”中的“懒人”亦各有不同,有的如批评者所言,是因心智尚不成熟、自理能力缺乏、对相对宽松独立的大学校园生活尚不适应而表现出的颓废和堕落;而另有一部分“懒人”,或因论文课题研究,或因专注于特定兴趣爱好,为节约时间集中精力,而将排队打饭、购物等生活琐事短期内“外包”给网络或他人完成,那么,这种“懒”就是基于同观念认知不同而产生的误解。
事实上,“懒人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欲让“懒人经济”扬长避短,首先,必须从学校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完善说起。譬如有学生高度依赖“懒人经济”,长期躲在宿舍打游戏。对此,我们不妨问一问:一则,他所在的班级课堂考勤落实几何?对代打卡如何处置?二则,公寓楼的宿管制度几何?可允许学生24小时不出门?三则,学业成绩考核制度(尤其是体育课、实践课)严格吗?学生不上课也能轻易蒙混过关?四则,学校的食堂管理、卫生管理制度几何,落实几何?饭菜质量如何,可令多数学生满意?如此等等。可以想见,如果校方各项管理制度和执行足够完善得力,真正意义上的“懒人”是没有多少生存空间的。
其次,有必要质疑校方的“软管理”。一则,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消费观念、人际交往能力、自理能力不足并不罕见,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校方理应适时组织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引导,让学生懂得什么事情该懒,什么不该懒,做到“懒而有度”。再则,针对网购、网络外卖的兴起,校方更有必要伺机而动,进行恰到好处的宣传指引,避免学生步入好逸恶劳、四体不勤的误区。而与之相对,仅不管不顾“一刀切”式采取野蛮禁止的态度,显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综合以上,高校“懒人经济”是一个必然、自然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管理者劳神费力,试图粗放地一禁了之,只能是欲速不达,陷入“一乱一治、再乱再治”的死循环。相反,若能审时度势理性面对、疏堵结合,从配套制度落实和教育引导上下一番功夫,或可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出它的正面效应。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