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琼
一、消费升级及对消费借贷行为的影响
(一)消费升级的变化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物流业及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消费品种由产品消费为主向产品服务一体化消费转型,消费渠道多样化发展并实现良好下沉,居民消费欲望进一步激活,消费行为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国际化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升级提质,消费体验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关键内容。
(二)对消费借贷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更新了消费借贷理念。《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约8.45万亿元,预计 2020年将达12万亿元,渗透率达25.1%。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金融素养正逐步形成,居民为提升生活品质的超前消费意识明显增强,消费融资规模日益扩大。二是拓宽了借贷渠道。不再局限于到传统银行贷款或办理信用卡的方式,消费平台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提供多样化的消费借贷便利,如蚂蚁花呗、微粒贷、京东白条等。三是形成了消费产业链金融。包括对融资供给方、融资需求方、服务平台等多环节主体的融资服务。四是创新了借贷技术。金融科技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活体检测等,打破传统融资供给决策机制,客户拥有了“线上+线下”消费信贷选择便利,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二、消费升级下的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的《2019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分析,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有望在2019-2023年实现翻番,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笔者在建设银行长沙天心支行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消费金融有效促进了消费升级,但也无法忽视消费信贷领域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银行的消费信贷评级授信主要依据借款人家庭收入、资产、负债及信用状况等因素,但多年来仍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有益补充了客户信息面,但暂未达到预期效果:一是仍然存在如公积金、社保等关键职能部门的数据孤岛;二是无法忽视使用第三方渠道获取数据的合法合规性问题;三是对各类复杂场景海量数据价值的挖掘与运用,数字风控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信贷供给偏好趋同。消费信贷是普惠金融领域的拳头产品,已成为传统银行业、消费金融公司等竞争最激烈的业务领域。从最初的金融供给定位看,传统银行的消费贷款或信用卡业务主要服务于有合作经历的优质客群,而消费金融公司等则主要面向中低端的长尾客群。但随着市场份额的争夺与业务融合的发展,分工边界逐渐模糊,信贷产品向同质同类化转变。对同一客户的多头授信、重复授信必将导致消费信贷整体风险的累积放大。
(三)贷款实际用途失真。从消费支出领域看,2019年居民消费占比依次为:食品烟酒、居住消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根据监管当局的规定,个人消费贷款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等非消费领域。但现实操作中,仍有不少融资供给方的消费信贷制度不够审慎,贷款“三查”流于形式,贷款金额、期限与日常消费属性不匹配,贷款资金常被挪用于股市、购房、理财、生产经营等领域。
(四)非理性消费行为。根据联商网发布的《2019年中国新消费趋势报告》显示,“95后”(即1995年以后出生,15-30岁左右)消费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庞大的人群规模成为贡献消费的主要人群。从中国人口结构分析,“95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群体,呈现出个性消费、超前消费、粉丝经济等特征,消费年龄结构的分化,导致高消费与高风险并存。
三、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健全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借贷融资行为。从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上,尚无专门的消费信贷立法,特别是缺失互联网金融法律制度。随着混业金融的创新发展,消费信贷将得到井喷式发展,消费链条上各主体的融资行为、管理边界及消费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均亟待规范。
(二)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可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如美国的个人信用档案制度、个人资信评估机制等,提升个人资信数据的权威性、有效性。在做好隐私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数据提炼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打破部门与部门间、与消费平台间的数据孤岛,建立覆盖个人信息的大数据体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引导居民理性消费,为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化解信贷风险。一是融资供给方要结合消费信贷各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细分行业、场景及客群,明确消费信贷定位,做精做专专属领域。二是要加快金融科技发展,完善数字风控技术。如适时评估本行风险偏好,不断优化评级授信评估模型及风险预警规则,把好贷款准入关、贷后监测关。三是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如引入保险、担保等机构,设计特色化产品,分散缓释信贷风险。或引入第三方信息评价机构,帮助识别借款主体及信贷产品风险,促进消费信贷健康、快速发展。
责编:夏博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