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精准对接:校企合作的关键之举

2024-09-22 10:14:2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曾自立] [责编:刘茜]
字体:【

曾自立

校企合作是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壁垒、促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协同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需要做好三个精准对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精准对接。产教对接不精准、融合不紧密,是导致职业教育校企人才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促成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精准对接,是破解产教“两张皮”的重要抓手。首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其次,专业课程对接岗位要求和行业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分类评价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形成专业根植产业、人才培养精准服务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职业院校要对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第三,校企共建课程,促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交替进行,形成在学中练、练中学、以练为主、以学促练的培养模式。生产一线标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突出课程设置特色。

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精准对接。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中呈现两种倾向,部分教师偏重理论,实操能力和企业经验相对薄弱;有的教师则只擅长实训,理论表述能力较为欠缺。做好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的精准对接,有助于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其一,“引产入教”,引入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整合企业资源,共建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实行“共同培养、互聘共用、双向流动”的校企师资共培互聘制度,以聘请企业专家兼职授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共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其二,组建产教联合体。把学校办进企业、把车间搬进学校,建立“教学工厂”或“教学实训车间”,专业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员工,提升学生就业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优质实训环境。其三,创新现代学徒制,优化岗位实习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开展多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后期仍将持续推进。我省相应出台了《湖南省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方案》,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加强实习实训环节,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交替教学来实现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为企业量身打造急需人才,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精准对接。从学校走向社会,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艰难的角色转换过程。受自身主观因素和客观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常产生一些障碍,主要表现为:心理期望值过高,与现实有落差;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畏难情绪;对未来职业方向存在不踏实、不稳定的浮躁心理等。加强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精准对接,有助于学生树立角色转换意识,缩短适应期。其一,将企业一线员工的素质要求融入到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上来。要善用“大思政课”,发挥好协同育人作用,校内学生教育和管理上要融入企业员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同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把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校友中的创业先锋“请进”校园,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使学生较早接触与了解企业文化。其二,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特别是行业特色明显的职业院校,如航空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航空企业。这些企业有着一流的管理、技术、产品、品牌和文化。校企合作,可以使校园文化零距离贴近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前置对接,将航空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打造航空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航空史,激发广大师生献身航空、航空报国、国家利益至上的理想和热情,为国家航空事业和军工系统输出优秀的技术人才。

通过三个精准对接,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强化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工匠意识、员工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规范、职业纪律,提高岗位胜任力。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促进教学和行业产业的同步发展,同时也能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实践经验,提高社会竞争能力,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一审:罗江龙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