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茜茜
9月1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青海格尔木市、甘肃省靖远县的一些商户,为了能使枸杞卖个好价钱,在明文禁止的情况下,依然用焦亚硫酸钠给枸杞“提色增艳”。9月2日,格尔木市、甘肃靖远相继发出情况通报,彻查枸杞种植加工环节的相关问题。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原本被视为养生圣品的枸杞,现在却成了“毒品”,这着实令人始料不及。于是,愤慨的网友们纷纷将矛头指向涉事地政府部门,质问他们“为什么眼皮子底下的事发现不了”“为什么非得曝光了才彻查”?
事实上,硫磺熏制的“毒枸杞”十年前就被曝光了。2014年3月,《南方都市报》做了一项有毒枸杞黑市的调查,发现虽然监管部门多次清理,但硫磺熏蒸枸杞在黑市仍然很容易买到。从此次央视曝光的内容可以看出,甘肃靖远的“熏制棚”成了当地的一道“街景”,格尔木市的商户也坦言“政府每年都在查,但发现不熏硫磺会亏钱”。也就是说,十年“毒枸杞”阴影笼罩,相关监管部门始终“慢一拍”,并非因为“不知情”,只是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枸杞产业,是青海、甘肃的特色农产品牌,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抓手。在多次公开宣传中,两地都表示实施了高于国标的地方标准,并出台了培育地方枸杞种植加工产业的文件法规。今年7月,甘肃靖远政府官网还发文宣传当地枸杞,表示曾获“无公害产地”认证。一个地方培养出一种特色产业相当不容易,也理应得到足够的呵护。如果放任部分害群之马胡作非为、自砸招牌,不仅会刺痛消费者的心,更可能会端走当地农民的饭碗。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加强外部监管相当重要,行业自律同样非常关键。就拿后厨烹饪来说,相关监管部门可以检查后厨卫生、食材来源、消防安全,但管不住“上了厕所不洗手的厨师”。从央视的报道看,这次生产“毒枸杞”的商户,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体户”特征。这说明,给枸杞熏硫磺可能在当地人看来“习以为常”,同时也折射出他们“法不责众”的心理。
枸杞之“毒”,毒在产品本身,更毒在炮制它的个别人心上。如果不及时、不彻底“解毒”,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给整个行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我们期待当地拿出“长出牙齿”的监管力度,保护好自己的口碑和招牌,也呼吁个别不法商贩“及时收手”,小心有毒食品的“回旋镖”正中自己的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