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辉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可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种涵养”着手。
融入课堂教学,涵养“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把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识和理性层面的涵养。改变传统灌输“说教式”的教学与考试方式,探索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生实践活动表现为参考依据,在原有试卷考试分数上给予跨档的加分。将道德讲堂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修课,以专题讲座、实践分享、主题演讲等形式开展,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通过“关键少数”榜样带动“绝大多数”。
融入文化育人,涵养“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和怡情养志作用。高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建立以高雅艺术为平台的文化熏陶机制。邀请各类艺术团体进校园,引领大学生凝聚精气神、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增强大学生抵制低级趣味的能力。二是建立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的能力提升机制。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策划“心无旁骛求知问学”“青年责任与担当”“立德修身诚信为本”等主题活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融入日常管理,涵养“治”。日常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人的思想要靠教育来引导、转化和调动。大学生自我约束和防范风险能力较弱,良好的行为养成模式,可以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重要行为和心理基础。通过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行为管理机制,从激励、约束、评价三个环节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一是构建实践活动与评奖评先挂钩的激励机制。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情况,根据一定的标准,给予加分,并作为对学生品行鉴定、评奖评优的基本参考依据。二是拟定“负面清单”的约束机制。对于失范行为予以减分,可以有效惩戒不良行为。三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选拔相关的评价人员,确保行为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只有通过调动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思想上理解管理、在情感上认同管理、在行动上参与管理,才能从消极对立面的管理转变为自愿参与管理的良好格局。
融入道德实践,涵养“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落在实践上,实践才是最为深刻的教育。实践是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补给和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提升道德素养和增强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来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关键一环。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