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走的力量看思政微课数字化发展

2024-03-07 10:43: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冷兰兰 唐超男] [责编:潘华]
字体:【

冷兰兰 唐超男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既是价值共识也是实践导向。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要把教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不能满足于坐而论道。近期,湖南日报联合湖南工业大学推出“思想领航·文化传承”思政微课六期系列视频,探源殷墟、走访红旗渠,用行走的力量印证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系列视频发出后,总阅读量已经突破百万。从“思想领航·学习十问”到“思想领航·文化传承”,一根网线、一个平台、一个专栏,推动了思政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局面,是助力思政微课数字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时空交叠,讲“活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想领航·文化传承”系列六期视频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单一性、局限性,采取时空交叠的方式,将生硬的理论教学转化成“活的”思政课。这种“活”,体现在让学生走近古迹、走进展馆、走进山渠,让文物珍品从展馆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历史遗迹从抽象变得具象……

具体来看,六期视频分为两个主题、60余处具体场景。“探寻殷墟”系列主题,行走顺序坚持了两条线。一是游览最佳路线,即:由地面到地下。在地面以上串联起具体场景,讲述殷商王朝的文明史,带着这种完整的背景知识,再走入地下看精美文物,文物便成为蕴含着真实故事、生活气息、文明特质的活化石。二是仰古抚今的行走路线,即:由殷墟至中国文字博物馆。从更宽广的视野探寻文字起源、发展及变迁的历史,感悟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及发展的伟大成就。

“走进红旗渠”系列主题,也不局限于单调的场馆参观。而是登临青年洞红飘带廊桥,走进太行山腰、跟随漳河奇观,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攀扶着走到青年洞,再到纪念馆,沿路的艰险在镜头的辗转下一览无余,这一幕幕“诉说”着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与此同时,六期视频均穿插了湖南工业大学校园内的教学场景,校园场景与殷墟、红旗渠、文字馆等交相呼应,历史的黄钟大吕、当代的嘹亮号角,东征西讨的将军妇好、开山修渠的青年建设者……在时空交叠的情景穿梭中,仿若与观众“擦肩而过”。

切己发问,讲“透的”思政课。今天的我们已然脱离历史情境,如何才能抓住那时的“时代之问”?六期系列视频通过“切己发问”的方式由此及彼地展开拍摄,用异时空情景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给出答案。

在“探寻殷墟”系列中,“切己发问”体现为由人、物再到理的层次递进。第一集《殷墟,中华文明的密码》,主讲教师在学校门口给出了第一个发问:“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宝藏’吸引各路英雄竞折腰?”这个问题对整集视频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将观众的思维带到历史的宏阔场景中,以大历史观的视角观察起中华文明来,大开大合。同时,把镜头对准具体人物。当学生问到“妇好是王后还是女战士”这一有争议性的提问时,画面再次切换到妇好墓,将这样一位有着特殊身份的女英雄呈现给了学生,答案已然明了。在第一集的最后,直接回应核心主旨观点,以“青铜礼器何以象征礼制文明”发问,将全集视频内容进行了升华,由小见大地阐释了三千年前人类文明新高度的表现。这种“切己发问”,还体现在后两集当中,如殷墟系列第二集《没有国家的强大,难保民族的根脉》,直接以“山河破碎,文物何以‘家’”这一小标题进行发问,历数史实,激人血脉偾张,之后又以二三部分标题直观作答,切中要害。

在“走进红旗渠”系列中,这种“切己发问”更接地气。例如,讲到青年洞的修建时,举重若轻地问学生:“你们怕虱子吗?”“你们的手磨破过皮吗?”“在洞中学习《愚公移山》是什么感觉?”用朴素发问实现共情,再将摄像机调转镜头朝向修建红旗渠时的种种情景、工具、人物……使鲜为人知的细微艰辛为学生感知。

古今相契,讲“深的”思政课。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对于高校思政课如何讲深、走实,在“第二个结合”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思想领航·文化传承”系列六期视频在主题选择、价值定位上把握住了这一点,担起思想领航、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

探源殷墟和走进红旗渠两个主题,乍一看相关性不大,实则联系颇深。一定意义上,红旗渠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探寻殷墟”系列充分聚焦人物故事、文物珍品、地理格局,以商贸往来的“四方汇集之势”展示着“大邑商”的繁荣景象。但却未停留至此,而是聚焦不同区域物件汇聚的情景,使用慢镜头推移展现流域文明地图,这种镜头的流转、物品的具象、时空的交织,使历史镜像背后的厚重文明显现出来,发人深思。

“走进红旗渠”系列亦是如此。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走的力量中,那些被文字描述到的艰难险阻,还有那些文字所不能及的惊心动魄,附着在“行走”的场景与生动上,呈现为只可意会的“深刻”。这种“深刻”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事件,再配以符合主旨的背景乐,它帮助观众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放在中华文明的坐标系中去感悟,从而深刻理解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生动写照。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一审:谢振华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