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种、润、固”三大步骤 实现医学生道德成人、专业成才

2024-02-29 10:10: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佩凤] [责编:潘华]
字体:【

李佩凤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加强医德教育,对他们个人成长成才具有关键作用,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我国医疗水平,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需要根据医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变化、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分阶段推进、多维度聚焦,实现医学生道德成人、专业成才。

树根:教育“种”德。针对刚入校的新生,通过入学教育、思政教育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医德意识,形成医德认知。

着眼入学教育,播撒专业希望。坚持校内校外同向发力,在做好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聘请行业精英及医院管理者为校外专业导师,邀请他们为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介绍专业现状、专业前景、专业要求,发挥其人格魅力,指导树立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价值观,扣好“第一粒扣子”,深化专业认识,增加专业认同,强化专业责任。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线下优秀校友回校开展讲座和线上学习校友优秀事迹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在医学生心中种下崇高职业道德的“种子”。

聚焦思政教育,夯实理论根基。将医德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教材上选取最能体现医德内涵的部分,讲好中国医德故事,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边的医德故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与实践教学基地、产教融合基地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打造医学生“思政移动课堂”,使学生接受思想洗礼。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料,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医学热情和兴趣。善用现代化育人手段,建设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打造数字化教育平台,实现医德教育的数字化提升。

塑形:文化“润”德。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以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的熏陶强化医学生内心的医德修养,生成医德品质。

围绕校园文化,厚植德育沃土。紧扣医学院校的建设主题,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把仁心仁术的医德规范以艺术化的形式融入公共艺术、绿化景观、教学场所等校园场景,使校园环境成为育人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作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把医学职业道德融入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以及成长讲坛、经典品读、社团文化艺术节、护士节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养良好医德、筑牢专业自信、激发学生斗志。

深挖专业文化,铸就精神高地。践行“大思政”育人理念,推进医学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同向同行,重视课程联动,强调协同育人,用专业文化铸就医学生精神高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包括思政课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在内的教学团队。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优化教学设计,利用专业发展历程反映医学领域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求,寄希望于专业未来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利用护理学基本要素——“人”这一概念,强调对生命的尊重;根据临床医学“对症下药”的理念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拼搏精神。

铸魂:实践“固”德。高年级的医学生,要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感悟医德价值,践行医德要求,强化医德修养。

凝聚各方力量,共筑实践生态。根据医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多、周期长的特点,从形成教育合力出发,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实践教育模式,构建政-校-院-企“四位一体”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激发各类主体的育人志趣,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环境。政府要完善奖励激励机制,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深化校院、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感悟高尚医德的伟力,信守职业道德,做到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向、与人民同心。

紧扣医学特色,践行医者大爱。开展志愿服务,践行医者初心,既有利于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者仁心,感悟医者大爱,将内在的医德修养外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也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一是完善志愿服务团体体制机制,为志愿服务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二是在助残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爱牙日、重阳节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健康宣讲、义诊服务等活动;三是以弱势群体为对象,在寒暑假和周末开展送医下乡、社会调查、“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系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一审:田镇圆 二审:余画 三审:谢峰)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