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思想引领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024-02-29 09:38: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礼] [责编:潘华]
字体:【


李礼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和神经末梢,思想引领功能的发挥是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党的思想引领力,是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抵御错误思潮干扰的能力。只有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教育、创新、认同、疏导和实践转化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铸牢基层党组织信仰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对科学理论的笃信笃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基层治理凝心聚力和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培育,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制度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建立健全思想教育引导机制,及时识别和祛除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思想病毒”,铸牢基层党组织的信仰之魂,巩固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基础。

培育社会责任意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面对基层治理现状与人民群众要求的差距,要强化党建引领,培育多元主体有序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理念。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多元主体基于行动交换、信息共享、价值共创的责任共同体。要建立健全“政社企”多方联动机制,形成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规范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与程序;完善社区“五社联动”机制,持续探索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层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增进思想引领情感认同,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情感治理可以唤醒并提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动性。与制度和技术治理等刚性治理手段不同,情感治理偏向社会柔性治理,注重消解群众的一些消极情感,通过“屋场恳谈会”“群英断是非”等民主协商议事平台畅通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情感表达渠道,引导群众树立基层治理“主人翁”意识,实现从被动参与到积极主动融入社区治理的转变。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要做到精准接收、及时处理和有效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切实体会到周到、贴心的服务与社会尊重,增强群众的情感认同与获得感,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加强思想疏导化解矛盾,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基层既是社会矛盾纠纷的源头,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纠纷的“茬口”。加强思想疏导,创新基层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和人民调解等多元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调处机制,更好地实现基层解纷关口前移。通过“德法讲堂”把德法相融的思想观念传导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居民小区。创新用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自治规制,传承良好家教家风助力基层治理,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基层治理秩序的良性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思想引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创新思想理论宣传形式、载体和话语,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化活动和传播方式开展理论宣讲,让思想理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推动思想理论入脑入心。从涉及群众最直接、最现实利益出发,归纳梳理基层治理的焦点、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因地制宜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方法与技能。注重精神激励与利益协调并重,使思想教育转化为基层治理实践行动。创新“接诉即办”“亲邻党建”等方法,构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共青团中央重点项目“新时代青年网络流行文化传播管理研究”(20TZSKB012)阶段性成果】


(一审:田镇圆 二审:余画 三审:谢峰)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