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之率 蒋佳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第二堂课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推动了传统“知识本位”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变革,创新了协同育人路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必须深入推进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培养更多信念坚定、视野开阔的青年英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深耕校史文化资源,丰富实施载体。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的载体,也是高校育人的宝贵资源,深刻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成。丰富的人文底蕴、前辈先贤的感人故事,可以让学子们“见贤思齐”,以文化浸染助力青年大学生成长。要深耕校史文化资源,丰富第二课堂实施载体。其一,将校史校友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要依托主题团日、校园文化艺术节、劳动体验课、技能汇报、社团展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实践活动,增设红色精神主题,讲好红色故事,让青年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提升爱国情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感受时代律动。其二,将校史校友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实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切身体验校史校友等红色资源的独特魅力。要将红色精神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相融合,拓延对第一课堂的认知。
构建多元立体平台,提供组织保障。第二课堂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体系构建紧密相关。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多维协同、内外衔接的实践育人体系,整合实践育人资源,强化实践育人保障。其一,强化课程一体化建设。应构建涵盖思政教育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课程体系,实现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时统筹各阶段教育目标设计与课程衔接,系统梳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精心构建同向同行“大思政”格局。其二,搭建多元立体实践育人平台。要进一步整合学校、社会多方资源,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 “三下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共青团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际管理者,要积极发挥作用,为实施第二课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打破“两个课堂”壁垒,融合实践要素。第一课堂是指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参加的课外活动,包括社交服务、文化活动、音乐艺术、竞赛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互补、互相促进。现实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往往存在相互割裂、难以共融的情况,必须打破“两个课堂”壁垒,促进育人资源整合、实践要素融合。要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增加相关课程供给,引入管理评价体系,使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学生在校期间除必须完成第一课堂学分外,还要在相应的第二课堂修满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须以应用导向和价值引领作为落脚点。一方面以第二课堂的可视化,串联观测记录、评价标准与实践效果,以应用导向更好提升学生社会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如可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评奖评优、升本推研以及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等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以第二课堂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提升自身素质、进行自我审视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他们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乡村、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研,了解国情社情,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锤炼本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不断开拓创新,深化第二课堂改革,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作者分别为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学前教育学院辅导员。本文系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茜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