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赋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2023-06-08 10:37:2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姜华斌] [责编:刘茜]
字体:【

姜华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构建多年级联动、多课堂融合、“德”与“技”并修、“校政企”合作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可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贡献高职力量。

多年级联动,实现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在这三年里实施学研产协同育人,是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采用线上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知识、通识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接受校园创业文化熏陶,提高创业意识,做出创新创业规划;二年级学生进一步掌握打造创业团队、识别机遇、构建商业模式和防控风险等知识,提升撰写项目计划书和开办初创企业的能力;三年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更多地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和项目集训,将创意项目变成可实施的创业项目。三个年级联动,既可实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又可实现低年级学生继承和拓展高年级学生创业项目、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目标,推动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信心、能力递增。

多课堂融合,打造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

“三个课堂”是由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社会、从认知到实践的系统工程,是推进课堂革命、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专业素养”,夯实“第一课堂”。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与公共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聚焦“专业融合”,丰富“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创业大赛、融资路演等,帮助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抗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聚焦“社会实践”,拓展“第三课堂”。倡导有创业意向和创业项目的学生开展项目孵化、自主创业,对项目注册、营销策略、生产研发和财务管理等进行实操,通过第三课堂检验所学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构建深耕“三个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运行新机制,推动“三个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常态化运行。

“德”与“技”并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无德不立、无技不成,构建创新创业育人体系,须“德”“技”兼修,以“德”为本。首先必须立德铸魂,坚持德育第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其次要崇德塑身,用党建“红心”铸魂、用业务“匠心”筑梦,打造创新创业特色文化品牌;三要秉德强技,倾心讲好“工匠故事”,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让德育滋润学生心田,助力技术技能提升。以育人为最高旨归,将德育融于技能教育,系统构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人才培养体系。

“校政企”合作,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一直以来是困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打造政府、高职院校、社会三方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出台创新创业活动扶植政策,为大学生从事实践活动提供融资渠道,对参与创业项目运营的企业和组织给予支持。二是实施教育培养。发挥高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主渠道”作用,实现学分互认、赛培并举,让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创业项目,打造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政策指导、项目开发、方案设计、工商税务登记变更、风险评估、融资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植力度。三是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与行业企业应着眼“订单式”人才培养、新型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让企业导师指导创业项目实施,实现企业参股创业项目,使企业的创新项目成为教师带学生创业的新途径,并定期对创业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价,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学校发展与企业成长全面融通、人才培育与区域发展全面连通,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

(一审:谢振华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