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理军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个生机勃发的春天,我们迎来了举世瞩目全国两会,在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凝聚共识中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约定”。各级组织部门、组工干部要以初心为墨、时代为卷、奋斗为笔,认真答好新的“组工之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的保障。
答好“凝心铸魂”之卷,高扬砥砺奋进“信仰之帆”。 理论上的认同是最根本的认同,思想上的追随是最内在的追随。要抓紧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整合各级组织部门官网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将“外引+内创”作为“规定动作”,不断充实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库。开展精品党课评选,评选出一批接地气、反响好的“爆款”产品,为各级党组织、党员提供优质的党课资源供给。深化本土“红色基因库”建设,借助科技赋能,让革命先烈、红色遗迹、红色文物等红色资源“鲜活”“生动”起来,为党员群众提供丰厚的理想信念滋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全覆盖开展主题教育,依托各级党校、党群服务中心、产业基地等,持续开展“三下乡”“乡村学堂”“田间课堂”等教育活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即“增智”又“促富”,把广大党员群众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答好“建强堡垒”之卷,彰显基层基础“党建之力”。坚持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入实施“红雁工程”,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健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注重在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群体中发展党员,不断提高基层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强化党建引领,扎实做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探索“组团联村、五抓五促”“导师帮带制”“强村带弱村”等发展机制,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因素,合理布局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真正发挥“条块结合、以点带面”的示范联动作用。扭住产业发展“牛鼻子”,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工程,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特”等地方产业发展,做深“土特产”品牌,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乐的和美乡村。
答好“干部管理”之卷,激荡干事创业“奔涌之流”。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要全链条做好干部的选、育、用、管,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坚持把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硬杠杠”“铁规矩”,健全“项目赛马”“能力比武”等竞争性干部选拔机制,注意从重大项目建设、重要工程实施、重点工作开展、基层一线中识别使用优秀干部,让在经济发展、信访综治、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急难险重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干部及时脱颖而出。做好干部日常管理,通过政治建设考察、换届调研、干部考察、巡视巡察等途径,为干部精准画像,动态掌握干部的思想状况和工作表现。兜牢艰苦边远地区干部的待遇保障,持续为基层减负,不断完善乡镇“五小”设施,在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使用等方面适当向基层一线干部倾斜,引导优秀年轻干部向基层集聚、在一线建功。
答好“集聚英才”之卷,畅通高质发展“源头之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健全完备的人才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地方人才目录,通过“直引”紧缺人才、“招引”高校人才、“回引”本土人才、“广引”专技人才、“自引”企业人才、“揽引”实用人才、“扶引”创业人才等途径,及时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满足当地发展所需。注重在各行业领域建设一批名师、专家、工匠型领军人才,依托他们采取传帮带形式开展专业领域人才培育,激发人才培育的内生动力。推进校地、校企等跨地区、跨领域人才交流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培育资源平台。细化人才政策,构建多层次、开放式、全要素的人才发展平台,实行“人才点菜、政府下单、专家上菜”模式,为人才提供学习提升、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完善各级党委班子联系突出人才制度,实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和先进典型,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使各类人才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