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志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重如千钧。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对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深刻把握。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对指引长沙奋进新时代,提供更高品质的省会交通运输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至上”理念的三重价值追求
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一切尊重人民的价值追求,深刻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重大命题。
(一)恪守人民情怀,深刻回答“我是谁”的命题。
“我是谁”是立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40多年来,从陕北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历经村、县、市、省直至中央等多层级领导岗位,到拥有14亿人口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奋斗为了人民,始终做一名“人民的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半条被子”的故事,他借用徐解秀老人的话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时刻提醒党员干部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深刻揭示了党的力量源泉所在,深刻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告诫共产党人时刻不忘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二)坚持人民立场,深刻回答“为了谁”的命题。
“为了谁”是宗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地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这些年来,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贫困、逐梦小康,习近平总书记翻山岭,冒风雪,顶烈日。在大凉山村寨,他乘车走了70多公里、2个小时的盘山路,又步行看了一户又一户人家;在秦巴山麓生态移民村的老乡家,他挨个屋子转一转,摸摸炕脚暖不暖;在太行山深处,他带着贫困户一笔笔算脱贫账;在湖南十八洞村,石拔三老人一开始没认出总书记,问“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深刻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告诫共产党人时刻不忘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坚定自觉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深刻回答“依靠谁”的命题。
“依靠谁”是方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2020年9月17日,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所在,深刻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人间正道。
二、“人民至上”理念的三重逻辑意蕴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传承和创新,亦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庚戌和超越,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统一。
(一)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最根本的立场就是坚持人民立场,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
坚持人民至上,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将党和人民融合成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指导党员干部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构筑了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结合的思想图谱。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又要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队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运用好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
坚持人民至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三大规律的深刻把握,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矛盾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人类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认识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两次飞跃,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牢牢抓住这对主要矛盾,切实解决新形势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正确处理好分配不均匀等人民内部矛盾,最大程度激发斗志、凝聚力量,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篇章。
三、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提供更高品质的省会交通运输服务
交通运输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长沙交通立足新发展阶段,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宗旨和发展目标,努力提供更高品质的交通运输服务。
(一)坚持以“一切为了人民”为根本立场,不断提升省会交通的影响力、引领力、辐射力。长沙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承担了全省1/3以上的货运量、1/4以上的客运量,肩负着通达世界、辐射全国、服务全省的重任。近年来,长沙交通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顺应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建设联通世界的航空枢纽、辐射全国的铁路枢纽、内联外畅的高快路网、通江达海的内河港口、快捷高效的公交网络,取得了较好成绩。京广、沪昆两条高铁“十字型”交汇,渝长厦高铁益长段正式运营;黄花机场位居全球百大机场行列,2021年旅客吞吐量中部第一;长沙与中部省会城市2小时通达,长株潭三市“一小时通勤圈”快捷高效;“一环七射七纵”高速公路主骨架搭建成型,所有乡镇基本通三级路,五区一县实现“村村通公交”;轨道交通营运里程达209公里,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长沙交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省交通联通、经济融通、民心相通展现了省会担当。
(二)坚持以“一切依靠人民”为力量源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交通发展改革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人民需求和意愿,调动群众参与热情,使交通改革发展与增进群众利益同频共振。在创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过程中,长沙坚持开门听建议、上门听需求,调整优化线路100余条,丰富城际公交、园区公交、市民办事专线、社区巴士等特色公交供给,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的接驳率超95%,“抬脚上公交、出门坐地铁”成为市民首选的出行方式。在公路建设管理中,在全国首创了“路长制”,创造性推广了农村公路“政府投资、群众投劳”的“双投模式”,长沙市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突出市,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获评国家级示范县。此外,长沙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综合执法改革、科技治超、铁路路域环境整治等经验在全国推介,也都是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的结晶。
(三)坚持以“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为价值标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著提升运输服务效率、品质和经济性,坚守安全稳定底线,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升级。为了让群众出行更智能,长沙开通了6条智慧公交,完成了75条线路、2072台公交车、84个交叉路口的智能网联设备安装,红绿灯根据车辆定位自动控制时长并优先保障公交车通行,智慧公交的运行速度提升了30%。为了让群众出行更绿色,长沙不遗余力推广新能源车辆,全市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达70%,巡游出租车全部为纯电动车和清洁能源车,网约出租车纯电动占比达70.5%,新能源货运配送车辆3500余台,均位居省会城市前列。为了让群众出行更安全,长沙全面推广公交智慧安防设施和“两客一危”智能监控,用科技手段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不文明驾驶等行为,以铁腕手段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守安全出行的生命线。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第六十三期中青一班学员,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一审:徐蓉 二审:王晗 三审:王文隆)
责编:杨帆93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