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选择

2021-05-01 10:04:1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辉吾] [责编:夏博]
字体:【

陈辉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是党的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于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为国家安全铸牢根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拓形成立体多维的教育路径,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发挥高校党团机构的引领和组织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绝对领导。高校党组织要主动承担起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责任,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学科建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新时代大学生,有力巩固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职能作用。由共青团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意识形态安全主题活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解和认同。

完善以思政课程为主,课程思政为辅的教育渠道。学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首先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将意识形态安全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大力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起来,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元素和资源,将其纳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机融合。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意识形态文化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要大力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一是要塑造良好的动态文化环境。通过开展以意识形态安全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文化交流、文艺表演和演讲辩论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参与中提高认识,受到教育。二是要塑造和谐的静态文化环境。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题有机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通过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横幅、雕塑、灯柱等各类静态的物质文化载体来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成科学、系统、和谐的静态文化环境,让大学生耳濡目染中巩固意识形态安全觉悟,丰富意识形态安全知识。

加大互联网媒体的管控和建设力度,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高校是网络人群最集中的地方,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其思想和行为深受网络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加大对互联网媒体的管控和建设力度,以增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构建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舆论体系。首先,高校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与此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从制度和道德两个层面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其次,高校要主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再次,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控,对网络负面信息进行过滤和抵制,营造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最后,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的重要功能,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公众号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手段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新媒体与当代大学生的有效互动中实现教育目的。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习近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的传承与发展研究”(XSP20YBZ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