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高校思政课的鲜红底色

2021-04-29 09:42: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唐亚阳] [责编:刘茜]
字体:【

导读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

湖南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厚重。对于红色潇湘这片热土,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深切关心。总书记每次考察湖南都对湖南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作出重要指示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让“中国红”“湖南红”焕发新光彩?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唐亚阳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在我省考察时,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并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作为红色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应自觉擦亮鲜红底色,我省高校尤其要善于用湖南厚重的红色资源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传承红色基因,升华思政课教学理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信仰、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等精神品质与英雄气概的综合体。传承红色基因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核,教学理念上应做好三个“突出”。

教学定位突出高度。应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视野,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高度来看待红色基因传承问题。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站位,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履职尽责勇担当、突出导向抓改进,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授者和播种人。

教学目标突出信仰。思政课教学目标设定应以信仰为落脚点,以先烈们的崇高情怀感染、引导学生,促进湖湘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永续传递。

教学设计突出使命。高校应避免将思政课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课程,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教史实、教案例、教故事,更要着力教思想、教文化、教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挖掘红色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红色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肥沃土壤,是让思政课内容入脑入心的桥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高校思政课应做好三个“走进”。

让红色人物走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应注意“由浅到深”:对低年级学生,以与红色人物相关的经典故事、电影等生动可感形式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邀请红色英模、红色宣讲员进课堂讲述革命文化;对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则以理论讲授为主。

让红色场景走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应注意“由近到远”。可根据实际情况,号召学生自主走访周边的纪念馆、陈列馆等红色场馆,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程研学、暑期“三下乡”等契机参观距离较远的红色革命旧址,让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充分感受党的优良传统。

让红色历史走进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意“由点到面”。组织开发一系列以湖湘大地红色故事、纪念湘籍革命先烈为主题的网络课程,拍摄录制一批再现“半条被子”、通道转兵等史实的网络慕课,引导学生从某一个兴趣点切入,逐渐覆盖湖南整体的红色历史。

讲好红色故事,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法

红色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用以活化教材知识、优化教学方法的有力支撑。讲好红色故事,应扎实推动三个“统一”。

推动故事代入与精神传承相统一。讲述红色故事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共情”,尽量让学生代入角色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善于以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对蕴含在红色故事中的思想内核深有感悟,成为红色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

推动“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统一。在“显性”的思政课堂中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专题,合理重组教材体系、串联同类型红色故事,提升课堂魅力。同时注意发挥其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隐性”育人效果,在各类课程中灌注红色精神,助推实现“大思政育人”。

推动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统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搭建智慧教室和共享机制,以AR、VR全息投影方便大学生从视、听、触方面感受我党书写的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多角度、多维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着眼红色担当,加强思政课教学考核

高校思政课的评价与考核,不光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还要看学生提高了什么素养;不光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变化情况及践行使命责任状况。加强思政课教学考核,应注重三个“综合”。

综合运用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不仅要对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多寡进行考核,还应当优化学生德育学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传承红色文化、从事公益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履行社会责任等反映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和道德品质的情况纳入学生年度综合考评之中。

综合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完善量化标准,精心设计“红色担当”的考核目标与内容,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将学生操守、品性的价值判断作为教学考核的重点。

综合运用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改革现行思政课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将学生参与红色教育情况纳入平时成绩考核指标;变完全由教师主导的一元评价为适当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