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文旅消费新趋势及对策建议

2020-04-04 07: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郑自立] [责编:潘华]
字体:【

郑自立

扩大消费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文化和旅游无疑是最能释放消费潜力的领域之一。深入研究和准确判断疫后民众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需求变化,对于及时满足和引导民众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提高文化和旅游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文旅消费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

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之后,总的来看,民众文化与旅游消费将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复苏”而出现迅速“回暖”的迹象。由于受到前阶段疫情下所形成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影响、境外疫情发展形势的影响以及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文旅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对人流相对分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比较青睐。受疫情背景下的舆论宣传影响,民众对于公共卫生和身心健康较之以前更加关注,会对公共卫生条件比较好的旅游目的地表现出较强的意愿偏好,而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选择上,则会对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旅游、郊区休闲度假游、康养旅游等人流相对分散又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旅游产品和项目表现出明显的偏好。二是对数字文化和旅游产品的消费欲望进一步增强。出于疫情控制的需要,线下娱乐活动锐减,民众的日常娱乐生活逐渐转移到线上,许多民众逐步养成了数字文化消费习惯。手机阅读、游戏、短视频等线上文化产品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民众表现出了对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游览体验的显著偏好。三是对娱乐型、实用型文化和旅游小商品的消费热情高涨。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相对低廉的娱乐型、实用型文化和旅游小商品消费将逐渐扩大。

扩大文旅消费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疫后文化和旅游消费“自然恢复”甚至“全面报复性增长”,必须针对新趋势新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增强民众文化和旅游消费欲望和能力。针对受疫情影响普通居民收入水平有所下降的情况,研究出台以财政直补消费、省市拼盘、金融惠民政策叠加为核心内容的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刺激方案和消费补贴方案。设立文化和旅游消费激励引导资金,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向大众发放惠民文化和旅游消费券、惠民卡,推动有条件的景区在疫后实行门票减免、演出门票打折等惠民措施。支持商业性银行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创新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抵质押模式,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与此同时,要着力提升民众文化和旅游消费便捷度,如依托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等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点等等。

第二,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与业态结构。在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结构方面, 为了消除疫后将会出现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同质化”供给问题,要加快研究出台以错位营销、市场细分、渠道分流为核心的产品市场分流管控政策。加快推动健康化、数字化、娱乐化以及廉价化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与供给,以满足疫后民众出现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新诉求。按照“先近程后远程”的疫后旅游市场恢复特点,引导各地积极谋划一日游、周边游、乡村游、亲情游线路和产品。鼓励和支持对全国抗疫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艺术创造,推出一批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在优化文化和旅游业态结构方面, 要顺应疫后民众文化和旅游消费习惯的新变化,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推动传统类文化和旅游业态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实施“文化+”“旅游+”工程, 拉长产业链, 培育新兴文化和旅游业态。

第三,改善民众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鼓励各地开发一批适应外国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目的地、旅游演艺及特色商品并在宣介平台上推荐。加快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办法》《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等相关法规政策文件,支持各地加大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资金投入,全面升级卫生标准,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文明消费促进条例和公共卫生监测报告机制。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