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粑粑》催开湖湘文化之花

2016-09-09 16: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继] [责编:万姗姗]
字体:【

9月8日晚,湖南省湘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湘剧《月亮粑粑》,作为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湘戏晋京”演出活动参演剧目之一,精彩亮相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剧场里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9月8日华声在线)

《月亮粑粑》本属于一首普通的民谣,在年龄稍长一些人的记忆里,这样的旋律与调子曾经给了他们童年的温馨。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记忆,湖南巧妙的把这首童谣作为为戏曲故事的主线,打造出了一台集传统与现代并震撼人心的经典剧目。现代湘剧《月亮粑粑》自2015年5月首演以来,广受好评,并获得了各种荣誉,而这次“晋京”演出更是获得了中央领导和中宣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认可。《月亮粑粑》之所以能够如此娇艳的盛开,关键就在于湖南精准把握住了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湖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三湘四水中,在多民族文化和谐共融发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湖湘文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行走在湖南的每一寸土地上,都会呼吸到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但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面对新媒体和网络文化的洗礼,作为传统文化大省的湖南如何坚守住自己特有的文化根基?如何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保持一种淡定的文化初心?应该说现代湘剧《月亮粑粑》作出了大胆尝试。

从湘剧形式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这也是湘剧有别于京剧、川剧、豫剧、越剧等其他剧种的本质区别,否则失去了自己的形式,也就失去了传承的意义。《月亮粑粑》沿用了湘剧优美的唱腔,并且打动人心。正如广西戏剧院的周先生所言,这部戏让他想起了儿时上学的时候,想起了他的第一位老师。他说这部剧有浓郁的湖湘文化特色,剧中主人公塑造得非常细腻委婉。由此看来,真正的经典剧目是离不开传统形式框定的。

从剧目名称和曲调而言,《月亮粑粑》本身就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童谣,以此作为剧目旋律与主线,本身据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从童谣的歌词看,也具有独特的湖湘文化特点。“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笆斗装了三升米,一送送到大屋里,大屋的姑娘圆团团,养个伢伢考状元……”一个“伢伢”就是典型的湖南标记。何谓湘剧?关键就是要有湖湘文化的印记。

从剧中人物塑造而言,《月亮粑粑》的主人公秦雅云本身就是来自于湖南山村教师的真实故事。虽然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渲染和提升了人物价值,但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的特性决定了《月亮粑粑》的人物故事的湖湘文化属性。发生在这片山水中的真实故事,本身就为剧目奠定了扎实的地域文化底蕴。为啥大家在欣赏过程中会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湘音湘韵?说到底就是剧目本身坚守住了湖湘文化的特点与特色。

要让传统文化重新释放出时代的光彩与魅力,更离不开文化创新。从湖南文化自身来说,“敢为天下先”就彰显了一种独有的创新气质。在现代湘剧《月亮粑粑》中,这种创新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老的湘剧年轻化。虽然形式的传统的古老湘剧,但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却充满现代元素,能够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喜欢现代湘剧,这就是一种文化创新。正如观众所评价,这部剧张弛有度,有时舒缓,有时高昂,有时激愤,有时欢快,很有节奏感,年轻人观看也不会觉得闷。无论的湘剧也好,还是京剧也罢,再传统的戏曲都应该做到巧妙的创新,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关注,去喜欢,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的戏曲生活化。戏曲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谈寡调,而是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月亮粑粑》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能够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关键就在于剧目创作本身就注重实际生活,注重贴近这个改革发展的伟大时代。据悉,在创作和打磨过程中,剧组多次深入偏远乡村进行采风。该剧把现代戏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创作精神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手段相结合,做到了时代精神、生活真实、艺术本质三者的高度契合,顺应了时代的审美要求,使观众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对平凡人中国梦的实现产生强烈共鸣。

从创作班底与过程看,剧目做到了匠心打造,精雕细琢,并且为“戏曲走出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据悉,《月亮粑粑》由著名剧作家盛和煜编剧,著名戏剧导演张曼君担任总导演,湘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省湘剧院院长王阳娟担纲主演。无论是剧本创作,还剧目编导主演,都是“大手笔”的,都是“重量级”的。创造过程中既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也有湖南省委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成功“晋京”演出,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这就为湖南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正如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所言,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演出交流,推动不同剧种、不同流派创新发展,应该说湖南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做出了示范。

责编:万姗姗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