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要有什么样的忧患意识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邓清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教材,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要有什么样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在内外忧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一重要论述,既说明底线思维的价值情怀是忧患意识,又表明忧患意识的精神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为我们树立居安思危、敬终如始、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自觉忧党之安危、忧国之兴衰、忧民之苦乐,推动忧患意识的传承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安而不忘危”表明:
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历史昭示,危险往往是由于自以为安定造成的,因此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可能遇到的危险。这表明,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古人讲,“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因此,“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这些名言反映了古人对“安”与“危”的辩证思考,是应对风险的大智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佳的清醒剂。唐代有首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就是说,吴国之所以由胜而败,不是因为西施这个红颜祸水,而是因为吴王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知乐极生悲,缺乏居安思危的警惕。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诗写的是南朝陈后主安居一隅,沉湎于歌舞升平,不知内外忧患将至,最后成为亡国奴,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哀叹。
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中华民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曾多次被打断。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仅使我国落伍了,而且一次又一次阻碍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努力。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先后侵占我国18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1901年中国对外8次主要赔款总计约折合19亿5300万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总额的16倍。辛亥革命后,我国虽然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国民党蒋介石反动统治,又把中国拖到绝境。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开启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也遇到很多风险挑战,比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全面封锁、抗美援朝战争、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决裂、援越战争、“文化大革命”等。这些风险挑战性质和程度不同,但处理不好、处理不当,都会对我国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冲击和干扰。
同时,新兴国家在崛起的关键性阶段,无一例外地会受到守成国家的排挤,这是发展历程中绕不开的“坎”。现在,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也到了树大招风的时候,正经历成长的风雨。眼下,美国全方位围堵、打压我国,目的就是要打断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将防范风险一以贯之,力争不出现全局性风险,尤其是避免发生打断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
“存而不忘亡”表明:
要有敬终如始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实践证明,败亡常常是由于自以为能够长久存在造成的,因此在国家存续的时候要不忘可能灭亡的悲剧。这表明,越是长期执政的时候,越要警惕“历史周期率”,越要增强敬终如始的忧患意识。我们党怎样才能长期执政?75年前的“延安窑洞对话” 至今令人警醒。黄炎培先生指出: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大凡初时没有一事不用心,后来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最终没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这就是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现在已经90多岁,马上要进入百年了。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中国共产党立志中华民族千秋大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他说,“我讲这个话时也是有深深的忧患意识的。”
从我国历史看,秦朝、北宋、元朝都曾经是不可一世的强国,后期由于朝政腐败、社会动荡、民怨沸腾、反抗不断,终究苟延残喘、奄奄一息。这说明,一个政权建立起来后,要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强大的政权都可能走到穷途末路。天下兴亡,总是事出有因。苏共存在86年,苏联存在74年。为什么苏共在20万党员时建国、200万党员时卫国、2000万党员时却“亡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执政中丧失了初心。
现在,我们党成立99年了,新中国成立71年了。我们党的历史超过了苏共,我们党掌握全国政权的历史还不及苏联。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党的历史将接近130年,新中国的历史将达到100年。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预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从孔子到现在不过70几代人,却经历了两千多年。几十代人的时长,要按千年来计算,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我们党要永远年轻,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必须时刻保持敬终如始的忧患意识。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党的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治而不忘乱”表明:
要有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经验显示,变乱经常是由于自以为国泰民安造成的,因此在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大乱的不期而遇。因此,越是繁荣稳定的时候,越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越要增强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
历史的治乱规律是“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一时天下大治,但因穷奢极欲、搜刮民财而随之天下大乱,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汉朝经历“文景之新治”、汉武帝称雄后由盛转衰,最终陷入烽火四起、三国纷争。“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明皇在统治后期也转为昏庸、喜好女色、怠于政事,朝中奸臣当道、贿赂成风,可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史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乾隆后期,官无不贪、吏无不恶,统治阶层过着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生活,最终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为什么马克思称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奇异的悲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陶醉于一时的繁荣稳定,丧失了忧患意识,对国家面临的内外风险视而不见,最终导致盛极而衰。
现在,西方在“路口”,中国在“路上”,国际上的“乱”和我们的“治”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越是在“治”的时候,越要看到“乱”的隐患。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文明的消亡皆因自杀而非他杀。”《红楼梦》里贾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说过一番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外部进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部出现问题。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怎样才算过硬,就是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根本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在新时代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将居安思危、敬终如始、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气概,迎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明天。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