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的《湖南日报》刊发“晨风”社论,指出“现在一说到推动发展,不少地方仍习惯于盲目铺摊子、抓基建投资,根源在于一些干部还没有解开思想上的“结”,对新发展理念悟得不透,没有从粗放发展、粗放管理的老路中走出来。甚至有的干部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总认为抓基建项目是人求我、见效快,不仅养成了不讲科学、不惜民力、大手大脚的坏作风,还成为基建承包商围猎的对象,导致腐败问题频发。”
过去一些领导干部热衷“建大马路 大广场”,得名“政绩工程”,说的是大规模基建能在短期内快速拉升当地GDP,城市市容好了,也容易引得市民的点赞。然而“政绩工程”也要有长远考量,大马路、大广场、大地标建筑是否真为当地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了?形象工程是否促进百姓收入公共服务持续增长和改善的务实之举?这些大投资有没有给当地政府带来沉重债务压力导致机会成本过高呢?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由追求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也包含着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精明反思”。
高质量增长,必然引入“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精明增长”就是尽量以最低的公共成本投入去创造最高的土地开发收益。大规模上城建新项目,靠要素投资获取快速增长,追求短平快经济效益,在特定时期有其合理之处,但也要看到,城市越是发展,土地越显其珍贵,环境生态压力越大,城市盲目扩张并未给民生获得感带来实质性的增量,而当领导干部沉湎于大基建带来的GDP增长快感时,却不知巨大的机会成本已经让当地丧失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
基础设施建设上循“精明增长”理念,表面上看是追求环保、紧凑、节约的城市治理,实质上是在倒逼形成高性价比的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增长理念的入脑入心。大拆大建、盲目扩张,企图把大路修好,市容搞好,投资和旅游就自然跟随而来,这种理念已经过时。如果把有限的资源时间用于招商引资配套建设、引进发展最紧需人才、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把地方产业做大做强,不断为市民供给新就业岗位,财政实力在产业增长中壮大,如此还有什么比老百姓的金口碑更好的“政绩工程”?大马路、大广场很容易透支财政和民生,表面上看是浪费,实质上暴露了地方领导干部发展理念僵化落后,不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样的领导干部很难得到老百姓的好口碑,一些官员被取“挖挖”“拆拆”的绰号,其实也说明了老百姓的好恶,他们也是在以风评呼唤高质量增长的新发展理念。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严格建设申报条件,提高申报建设地铁和轻轨的相关经济指标,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100亿元、1000亿元调整为300亿元、3000亿元。这其实也是在贯彻“高质量增长”的新发展理念:不追求大规模上新项目,经营发展要量经济实力而行,要多用创新思维布局面向未来的新产业、新动能,把有限资源要素投入到创新创业人才资源上。新时代呼唤有新理念新作为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解开“大手大脚盲目搞大基建大项目试图追求政绩”的思想上的死结,算好“精明增长账”“最大民生账”,以新理念新作为投入到新时代建设发展中来。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