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双江
初夏,莺飞草长。在汉寿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内岩汪湖一带,碧水清澜倒映着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船行湖面,暖风水气吹拂,洞庭湖的柔美尽显眼前。“以前完全不是这样,那时候江面上很热闹,大家忙着抓鱼打鸟。现在不一样了,谁打鸟谁就是犯罪!”渔民刘克欢,是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以前也常常抓鱼打鸟。身份转变背后,是一个“坏人”被“招安”的故事。(5月15日华声在线)
“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人鱼自然的两相得宜,大概就是诗意之大美。西洞庭湖与渔民之间,既唇齿相依、又利益相对,在漫溯追忆的历史中,大概亦历经了两个时期:一是资源“任性攫取期”;二是保护“大有作为期”。从富足到贫瘠,从危机到生机,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见证了湖南在长江经济带保护上的跌宕历史。
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西洞庭湖曾是一片“金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电打鱼”、“迷魂阵”、“地笼”等无所不用其极;不仅是电鱼,还有抓鸟,在捕鱼淡季,扯一张大网,大批候鸟过境西洞庭湖时,就不幸成了桌上餐、交易品。毫无节制地围栏养殖、过度捕捞、放肆造林,让湖泊变得不堪重负。结果呢,湖面越来越小,鱼越捞越少,鸟也不飞来过冬。就像渔民感慨的——“本想靠着这片水吃饭,结果被自己弄成了这个样子。”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2011年起,保护区管理局逐步建立健全了政府统管、部门配合、乡镇协助、社区共建、协会引导、社会参与的“六位一体”管理模式。重拳出击,向电鱼抓鸟开战。及至2015年,保护区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至今,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发展到8个分会300多个会员。与此对应的是,目前西洞庭湖已恢复退化湿地面积8万亩,70%以上的退化湿地得到有效修复。“去年冬天,候鸟群提前20多天就回归了西洞庭,单是天鹅就有近2000只!”
八年保护,一朝和美。西洞庭湖又开始“逆生长”般焕发出青春活力了,风景如画、资源回生,在环境越来越好的同时,周边群众也越发了解了什么是生态平衡、什么是可持续捕捞。变化的,不仅是湿地面貌与生态环境;变化的,还有生态文明理念在基层的入脑入心。跨越历史周期,站在新时代高度,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要求:“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西洞庭湖保护的生动现实,昭示了“美丽中国”的现实路径。人与自然的“握手言和”,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大局提供了一个思路,就像西洞庭湖周边渔民所喟叹的:“经过这么多年才发现,其实破坏和保护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像生命一样呵护我们的长江与山水,在西洞庭湖、在三湘四水,我们必会收获殷实的梦想与浩荡的诗意。
责编:夏博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