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也需“常识重建”

2017-07-12 07:15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曾晓晨]
字体:【

欧阳金雨

眼下,全省防汛救灾进入全面恢复重建阶段,受灾群众基本重回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但生产自救之外,直接面向群众的生命安全教育、应急避险能力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

回顾刚刚过去的抗击历史罕见特大洪水的战斗,灾区干部群众都在第一时间展开自救互救,为减少人员伤亡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的群众,接受过的灾害预防教育甚少,灾后自救互救知识相对贫乏。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救援容易引起次生事故,消极等待则会错过最佳救助时机。这几天,不少媒体报道了我省某地几天前发生的一桩不幸,一场暴雨过后,一人冒险回家结果遭泥石流袭击,其他群众盲目施救,又一波泥石流袭来,导致重大人员伤亡。

应急避险能力,本身就是人生存能力最关键的环节。经验与教训都警醒我们,人的“应急反应能力”的生成,关键在于平时就做好防灾救灾常识普及。

雷电暴雨天气如何应对?洪水来临如何躲避?山体滑坡如何自救?遭遇泥石流,如何逃生?暴雨中行车熄火怎么办?车辆被淹怎么办?人被困危楼怎么办?洪水过后,如何抗病?如何防疫?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普及的常识。

当前,我省人口规模大、社会结构复杂,公众年龄、知识结构、获取信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都是普及应急常识的限制因素,这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次洪水中,怀化市各县市区在6月29日至7月3日的几天时间里,转移群众29.34万人,创下了零伤亡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怎么做到的?当地政府对灾情的科学研判,基层党组织通过面对面、手机微信、媒体报道等对安全避险必要性的充分宣传,都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这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好群众的应急避险安全教育。倘若这样的安全避险教育,不仅在灾前,也更多地在平时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倘若这种常识普及,不仅针对洪涝,也针对其他各种危险常态化进行,相信突发灾难带来的人员伤害就能进一步降低。

有备方能无患。我们希望有一条无形的安全通道,穿越城市与乡村,让人们在灾难意外到来之际,能快速安全地抵达下一个希望的出口。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