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得好的没认可,干得不好有考核;有了争议没保护,出了问题要追责;干得多的毛病多,不干事的最快活。”这些天来,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在两会上关于国企改革的一番话,引来场内场外持续广泛的关注。
这一话题之所以热度不减,是因为傅成玉指出的这些问题,在当前的改革发展中带有普遍性。
问题之一是“为官不为”。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制度的笼子越织越密,这让少数养尊处优的干部难以适应,他们感叹“为官不易”的同时踌躇不前,信奉别出风头、别落后头的“中间主义”,进而产生了“为官不为”的惰性思维。
问题之二是社会对保护干部改革担当的环境还是不够好。攻坚克难、化解矛盾,有时难免受到挫折、出现失误、挂一漏万。这时候,这些干事的干部需要的是组织的帮助、鼓励。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干部被泼冷水、遭冷嘲热讽,有时甚至被扣帽子、打棍子。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出现了“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提意见的”不正常现象。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令改革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雷声大雨点小”。
对于这些难题,中央有着清醒的判断。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强化督查问责,严厉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
改革攻坚,小康冲刺,不是笔直平坦的林荫大道,需要的是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古人有云:“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不论是哪个单位、哪个领域,都需要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的好干部。
改革具有复杂性。在先行先试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曲折反复时,更需要为敢于创新的干部提供必要的引导、保护和保障,使他们愿意且能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并予以贯彻落实。
近年来,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规定,在我省多份改革文件中体现;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在多个改革领域中被运用。去年,湖南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鼓励、规范改革试点和探索的实施意见》(试行),鼓励试点和探索,明确界定了容错纠错机制的免责范围。全省各地也相继制定出台了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党员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但仅仅停留在出台文件上是不够的。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选人有准头,干部有奔头”……观察今年全国两会,梳理湖南代表委员的言论,对“实干”“担当”的强调,无疑是一个共识。期盼这些共识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成湖南更大的发展。
责编: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