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琴 周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落地见效,需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在“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遗产”的有机结合下,走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赶考路”,使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深挖“红色”底蕴,点燃乡村文化振兴“新引擎”。红色资源是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一张闪亮的“乡村名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当好“挖掘者”,注重挖掘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红色文化资源,避免“千村一面”。也要当好“保护者”,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红色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建设红色文化基地,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地标”。更要当好“传承者”,党员干部带头讲好红色故事,调动传承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吸引更多游客重温革命乡村的“红色印记”,提升乡村知名度,真正让红色传统文化成为增收致富的“法宝”。
绘就“绿色”画卷,唱响乡村生态振兴“新品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色生态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底色,留住“原味”的青山绿水,让农村环境“靓”起来。将增进民生福祉摆在最突出的位置,落实好每一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让乡村从“村貌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且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品牌。
守护“古色”乡愁,构建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乡村的老房子、古拱桥、古塔等古老建筑,鲜活地展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乡村风情,是悠久历史的“活化石”,是乡村的根和魂。这些古建筑是在外游子心之所系和情之所牵,留住这些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才能留住游子们的“乡愁”,吸引在外乡贤回家发展。乡村振兴不能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能拆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建起“千村一面”的仿古建筑,要坚持稳扎稳打,立足村庄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综合原有建筑、乡村文化、地方特色等基础上,让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乡村旅游的亮点。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