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需追问和思考

2022-09-13 10:02: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元鹏]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郭元鹏

超市里的月饼,在中秋节过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了。因此,不少市民都有“年年岁岁花相似”的追问: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之所以发出如此追问,就在于担心舌尖安全隐患,担心“今年的月饼”变成“明年的月饼”。随着媒体调查,“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已经有了一些答案。

“卖不完的月饼”有的去向是:一些超市降低价格出售,由于优惠活动力度较大,一批“卖不完的月饼”进入了市民家的餐桌;一些超市无论最终剩下多少,节后都不会继续售卖。卖剩的月饼将会在当晚下架;一些超市会将“卖不完的月饼”当作福利发给员工。

当然,最主要的去向还是月饼回收,因为“卖不完的月饼”太多了,回收方式主要是“化整为零”,即礼盒拆掉再利用,月饼单独售卖。月饼的保质期一般在30-90天。为了最大限度收回成本,月饼生产企业都尽力在保质期内将剩余的库存卖出去。除了在人流密集区域折价销售,企业还会将库存转移到乡镇和农村市场。此外,剩余的月饼还会卖给相关企业做成动物饲料,最常见的就是猪饲料。

因此,市场和媒体调查既需要回应市民“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的追问,消除公众担心;更需要做的则是思考,为何出现这么多“卖不完的月饼”?月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说是一种“短命的商品”,也就是个把星期的火热销售时期。即使“卖不完的月饼”没有变成“陈年旧馅”月饼,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样值得反思。因为,处理“卖不完的月饼”的方式方法再多、再安全,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巨大浪费。不仅浪费包装材料,而且浪费人力、物流、食材等资源。即使有相当一批月饼变成了猪饲料,表面上看也算“充分利用”了,而实际上这种“充分利用”本质上来说还是资源的浪费。

需要反思的是月饼生产供大于求的问题。对于月饼生产来说,应该做到:一是按照订单生产,尽量减少浪费;二是对市场需求要有预估,尽量做到生产和需求相适应,而不是火急火燎“抢市场”,最终造成“大浪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