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朱敏:《二舅》爆火的流量密码

2022-07-28 11:04:37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朱敏] [责编:洪晓懿]
字体:【

文丨朱 敏

这两天,朋友圈突然被一个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短视频刷爆。B站UP主“衣戈猜想”,一个北漂八年的历史老师,用平静的语调,讲述了村子里平凡无奇的二舅生平。这个11多分钟的视频是在7月25日上传的,截至7月27日12点已获得2000万+的播放量,点赞量320万+,妥妥的B站排行榜最高第1名。

《二舅》为什么突然就爆火了呢?我想背后有这么些流量密码:

一是因为旁白的平静和幽默。旁白的声音淡淡的,语速慢慢的,仿佛听着听着,就能让我们从忙碌急躁的工作和生活中平静下来。二舅的生活无疑是艰辛的,却通过作者的幽默讲述巧妙得到了化解。通过“popping”“homie”等诙谐打趣的用词,让这个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农民形象站了起来,可敬可怜的中国式家长形象也站了起来。

二是简短的故事展现出二舅身上不少可贵的品质。二舅孝顺,六十六岁老汉携带八十八岁老母去做工的“6688组合简直酷死了”。二舅能干,看三天就能学会木工活,能修好全村人的家具家电,除了自己没有的那三样。二舅豁达,他的腿是因为赤脚医生打退烧针废掉的,却在偶遇这位医生的时候,“只是笑着骂他一句,就一瘸一拐又给人干活了”。二舅天资聪明却过得落魄,但从未感到过遗憾,成了村里第二快乐的人。二舅不谄媚。首长给二舅搓背,吓得二舅的堂弟说不出话,因为堂弟对于权贵是仰视的,而二舅是平视的。

三是内容精准击中了受众的痛点。正如评论区一条评论说的:“其实大部分人不是感动,只是契合了心境。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两代人经历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社会巨变,人心浮躁,努力出人头地,努力大富大贵,大家都很着急,怕上车的门关了。有一天累了,歇一歇,接受了自己的平凡,再看到这个视频,上一代人这么苦啊,可他们还在坚持。”这几年疫情的冲击,失业和内卷让不少人陷入迷茫和焦虑,而二舅的故事,击中了大家心里柔软的地方。卷累了的时候,我们需要二舅这样的故事来滋养精神世界。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想像二舅一样,做一个不问来路、不记归途的快乐的人啊。

四是叙事风格简单明快,叙事视角放低姿态。视频从头到尾没有提过内卷、焦虑这些字眼,那些生活的艰难、与命运的较劲,在二舅身上奇迹般达到一种和解,让观众感受到满满的力量感。视频的内容虽然充满智慧,身段却是尊重的、平行的,甚至比观众还低,叙事口吻完全没有把观众置于被教育的位置。加上叙事风格不给观众缓冲,能够快速将受众拖入作者叙事的洪流。

五是二舅的经历很有贴近性,容易引起情感共鸣。随着这条视频的现象级爆火,很多年轻人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或者身边的“二舅”。他们都有过干成一番事业的豪情,但被命运捉弄,终归于平凡。裹挟在时代的大潮中,经历着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努力活着,永不言弃;他们认命,却并不认输。这种与平凡人生活经历的高度贴近,大大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距离。

六是故事的争议性,更能掀起话题热度。二舅和隔壁村的女人,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而女人是有丈夫孩子的。丈夫在家,二舅也会去看望女人,还很受孩子们欢迎。二舅这边的红白喜事,女人会很自然地参加。这样的感情看起来很另类,自然备受争议。故事更有争议的地方,在于是否“消费苦难”。有人认为,视频里用了廉价的煽情、正能量的鸡汤和励志的口号,网友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比自己更悲惨的境遇,得以宽慰。有人认为,作者用并不悲情的语调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不该被这样评价。还有人认为,二舅是一步步被逼进生活角落里的,他的生活并没有那么治愈,他只是无奈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而这种接受不应该被歌颂。孰是孰非,各人心里自有一杆秤。但这样的争议,也足以让视频的热度更往上飞。

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小人物正艰难地从舆论边缘,逐渐回到大众视野。无论是莫言的五四演讲《不被大风吹倒的人》,新东方董宇辉的直播带货,还是小众文艺片《隐入尘烟》拿下百万票房,关注普通人心理状态的治愈类小书畅销……或许,我们关注的根本不是别人的人生,而是那个在大千世界不甘沉沦的自己。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