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高校党建的育人引擎作用

2021-09-10 08:37:2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立光] [责编:潘华]
字体:【

刘立光

中共中央今年4月下旬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遵循。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党建主体责任,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内在动力。

立德树人须强化党建引领

强化高校党建育人作用,是高校政治属性、职责使命、发展形势的内在要求。

高校政治属性决定。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有用人才的政治使命。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建育人引擎作用,是由高校的政治属性决定的。

高校职责使命要求。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层次。高校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在育人中的指导地位,开展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高校发展形势所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发展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应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高校发展思路、模式、工作机制,勇于直面新挑战、善于开拓新格局。

党建育人须抓基层强基础

强化高校党建育人,抓基层强基础是关键,应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感召力、提升课堂渠道释惑力、提高环境氛围浸润力。

增强基层党组织感召力。一是以组织全覆盖增强感召力。把党支部建在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年级班级、学生社区等领域,让党组织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二是以引导精准化增强感召力。师生党支部应精准分析不同青年学生群体特点,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方向、用党的奋斗目标照亮人心。三是以服务全方位增强感召力。在党支部对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成长的全方位服务中,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学生感受到党的关爱暖意。

提升课堂渠道释惑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释惑力。一方面,办好思政理论课。从青年学生现实关注的角度出发,着力丰富思政理论课堂内容;从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出发,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增强政治理论阐释的吸引力;依托地方红色资源推出“行走的思政实践课堂”,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提高思政课程亲和力。另一方面,全覆盖抓好课程思政。系统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增强课程思政的渗透力,使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的综合效能。

提高环境氛围浸润力。让党建育人元素融入教学楼、宿舍楼等校园环境每一个角落,营造高校党建育人文化空间;探索开展党员示范寝室、党团活动室进学生宿舍等创新实践,让党建育人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神经末梢,发挥潜移默化的铸魂作用;有意识地赋予校园文化活动党建育人元素,把党的理论教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节庆纪念等校园文化活动。

党建育人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高校党建育人中,应正确处理党建与思政、业务,专职与兼职党建人员之间的关系。

党建与思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有的高校把党建与思政工作割裂开来,造成了工作重复、成效不高。实质上,高校党建是“体”,思政是开展党建的“用”,即思政是开展党建的重要抓手,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因此,高校在开展党建过程中,应一体化开展思政工作,并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

党建与业务之间的关系。高校党建与教学事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统一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要把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

专职与兼职之间的关系。高校党建育人,应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党务工作人员等专职人员的作用,也要大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细化工作机制,强化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兼职人员的育人职责,创新交互式育人模式,实现多方联动,在全员全程全方位中提升党建育人实效。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