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2021-07-06 09:11: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奉清清]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陈培永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陈培永 图/傅汝萍

专家简介:陈培永,哲学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基本范畴的当代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的理论体系建构、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前沿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有《道路何以自信》《什么是人民、阶级及其他》等8部,以及《资本的秘密》《共产主义的原貌》等“经典悦读系列丛书”10本。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奉清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内在逻辑?如何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湖南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培永。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

湖南日报:陈老师好。早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首先要“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在6月25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真理的力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所发挥的作用?

陈培永: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诞生的标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有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就没有中国从苦难到辉煌的转变,没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学说,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只讲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深刻改变了中国,不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严谨的。

2.不能认为只要是意识形态就不是真理,就不可能是对人类历史阶段客观的反映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觉得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谈不上真理。请问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陈培永:可能会存在一种误解,觉得只要是意识形态,就不是真理。其实,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相对应,社会形态就是关于社会存在的形态,意识形态就是关于社会存在的意识方面的形态,就是人的思想观念对特定社会形态的社会意识反映。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种是,它如实、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还有一种则是对社会现实错误的、虚假的反映,以假乱真,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社会的面貌。后者是需要批判的。但决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错误的,不能认为只要是意识形态就不是真理,就不可能是对人类历史阶段客观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开始就作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而是经过选择、经过检验才最终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它是真理,才成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

因此,我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没有明确认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缺乏系统把握和客观理解,才会出现这种误解。

3.真理不仅体现为主观反映客观,而且体现为主观改变客观。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是容纳道义的,而且更自觉地容纳道义,站在道义的制高点

湖南日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但“道义”属于价值观层面的内容,“真理”属于知识论层面的内容,真理和道义制高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高度重合或者高度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陈培永:我们一般认为,真理是人的思维对客观对象的如实把握,即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相符合。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用了三个词来谈人的思维的真理性,即现实性、力量和此岸性。人的思维(包括认识、理论、学说)是否是真理,就体现在它是否有客观性、此岸性、现实性,是否有力量,能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也就是说,真理不仅体现为主观反映客观,而且体现为主观改变客观,而且恰恰是主观改变了客观,才能证明主观与客观是相符合的。

举个例子。不能一讲关于人民的理论,就只想着“谁是人民”。看这个理论能否一一对应于现实,要看人民理论本身的价值,在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的实实在在的作用。要改变客观,就必须讲道义。马克思主义代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产阶级主体的利益,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追求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真理性是容纳道义的,而且更自觉地容纳道义,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当然,只靠道义改变不了世界。一种学说站在道义的制高点相对来说容易,有一些学说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比如空想社会主义,但它只具有道义性而不具有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把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脉搏,把握住了真理,又容纳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道义性,实现了真理性与道义性的统一,才最终改变了世界。

4.在马克思主义中,不仅仅有革命理论,还有对现代社会的诊断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未来走向的理论

湖南日报:现在有一种倾向,承认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但不承认在今天仍发挥作用,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发挥的作用。对这种倾向,应该怎么看?

陈培永:如果按照真理的话题谈,这种倾向实际上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相对的,它曾经作为真理,现在已经不是了。这种倾向,说到底是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问题。这种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只认定是关于革命、实际上是关于政治革命或暴力革命的学说。在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革命年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必然的,这种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只是理解到如此程度,自然也就会得出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不再适用,因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讲革命(其实是讲政治革命或暴力革命)显得已经不合时宜。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中,不仅仅有革命理论,还有对现代社会的诊断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未来走向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现代社会恰恰就是资本和市场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这是他们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关切。

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到今天,需要完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革命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环节。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少不了对资本和市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因此少不了马克思主义。就此而言,我们今天需要重点挖掘的恰恰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和市场运作具有深刻洞见的马克思主义。

5.今天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吸纳了古今中外人类先进理论成果,至少是中西先进理论有机结合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西方理论,但马克思主义不能说是西方理论

湖南日报:还有一种观念是,21世纪的中国,为什么偏要以西方的学说为指导呢?我们反对把西方的某些理论奉为圭臬,反对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价当今的中国,那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的吗?两者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陈培永: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从源头上来看,是来自西方的学说。但它在中国得到发展,甚至繁荣发展,是因为中国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今天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不能说只是西方的学说,它吸纳了古今中外人类先进理论成果,至少是中西先进理论有机结合的学说。如果还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西方的学说,这就忽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以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西方理论,但马克思主义不能说是西方理论。要看到,一种外来的学说在中国扎根,一定是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的固有理论相契合的,在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导思想里,实际上已经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已经包含了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能看出当今中国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看出中国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积极努力。

为什么要反对把西方的理论奉为圭臬?不是因为这些理论没有可资借鉴的地方,而是因为这些理论往往是以西方国家的制度为基础而建构出来的,以这些理论中的观点作为标准来评价中国,可能就会得出当今中国的制度不具有正当性的结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来推动中国发展,很容易会出现纸上谈兵、水土不服的问题。

6.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

湖南日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应该如何保证既信仰马克思主义又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陈培永:能成为教条主义的人确实一定是对这套理论高度认同和信服的人,他们会认为只要按照这套理论去做就行了。从根本上来说,教条主义者错就错在它把某一篇作品、某几个观点不分时间、空间变化而一味应用,把不符合书本上所讲的做法一概当作批判的对象,说成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绝不是要认定某篇文章、某个观点是绝对正确、永恒正确的。也就是说,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冲突的时候,站在第一位的是实践,是实践第一的观点。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还把理论放在第一位,那么可能就会陷入教条主义或者是本本主义之中。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意味着就认定马克思主义是万能的,是可以用来“包治百病”的。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日起,就借鉴了人类已经取得的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在当今中国,它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离不开对一些其他学说、理论的借鉴吸收。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也是包容的,可以批判性地借鉴吸收其他理论和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之下,把其他的众多学说都说成是唯心主义的,说成是不可知论的,看成是有问题的,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只会让马克思主义受到更多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7.再伟大的理论和思想,如果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也不会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只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理

湖南日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对矛盾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存在不足,或者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

陈培永:只要是真理,就有两种属性,即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因此可以说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说一种理论是真理,那就一定是绝对真理,但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它就会显示出相对性而表现为相对真理。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时候,没有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说其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是立足于当时的救亡图存背景得出的结论。离开具体环境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抽象的。这也说明,只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出现,就是要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就是要回应时代和引领时代的,它一定要进行中国化,一定要根据时代变化而发展。再伟大的理论和思想,如果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也不会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既然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那就会有隔阂,会有不适应的地方,只有解决了隔阂、解决了不适应,才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一套理论的科学性和力量必须在发展中得到验证,对一种理论的尊重绝对不是完全按照这套理论来做。相反,固守一套理论才是对理论本身最大的伤害。理论创造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是为了解决和回应现实难题。只有实现中国化、解决中国的问题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彰显这一理论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性,也没有偏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的尊重。

8.无论怎样讲“中国化”,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在中国,未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湖南日报:那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会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各个国家都在讲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国家化,会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一思想千面”呢?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是不是到了谈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问题的时候了?

陈培永: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相比,时代早已经飞速发展,解决的问题也大有不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面向中国问题而生的,肯定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怎样讲“中国化”,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能看到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认为中国要随意裁剪马克思主义,就认为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而不再作为放眼整个人类社会的学说,甚至就是要植入自己的东西并强迫其他国家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这一点本来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在中国,未来在中国。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提的一些命题、一些主张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确实是直接面向解决世界性问题、全球性难题而提出的,也必然直接具有世界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9.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必须立足中国的时代问题去做学问,而不是纯粹去做经典作家理论的注脚

湖南日报:我们现在讲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才能做到?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陈培永: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好这个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者,就不能局限在这个学科的“小圈子”中,应该要走向“大圈子”,使其理论成果获得高校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认同,最后是“没圈子”,做到社会大众真心认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得立足中国的时代问题去做学问,而不是纯粹去做经典作家理论的注脚。能够超越伟大思想家的,只能是他背后的时代。只有聚焦这个时代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才能够超越伟大思想家,才能够产生具有原创意义的“思想”,才能提出具有远见的命题、判断、范畴乃至战略,才能真正服务于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发展。

10.社会大众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品读出思想的力量,品味出真理的味道

湖南日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洞察时代与引领时代的理论,是关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学说,可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似乎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让马克思主义走进每个人的内心,发挥人类社会理论和个人生活哲学的双重作用?

陈培永:马克思主义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它是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历史走向的学说,正是因为这个着力点,它才能作为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学说。同样,这种学说也能给积极的人生态度提供思考。我们知道,一个人要生活得更好,要成就一番事业,少不了对自己所立足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的未来走向有清晰的判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能提供重要的工具的。党和国家也是由个人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一定会给个人的成长成才提供启迪作用。关键是,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个体阅读者,也可以从党和国家的理论、人类社会的理论中,品读关乎个人成长成才的思想的力量,品味出真理的味道。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