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永存 缅怀袁老】斯人已逝,“种子精神”长存

2021-05-24 11:0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程振伟] [责编:刘畅畅]
字体:【

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5月23日下午,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转达习近平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5月23日华声在线)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让国人如此震惊。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袁隆平,可谓是农业科技领域“最无畏的探索者”,他用杂交水稻“保护了中国人不再挨饿”。显然,袁隆平无愧基辛格所谓的“中国人的脊梁”之列。说对袁隆平院士的逝世“国人震惊”,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被他的杂交水稻“喂饱”,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被他的温厚、奉献“呵护”。痛失时代巨人,让我们突然感到了“曾经习以为常的,更是要好好珍惜”。

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哀悼,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心声。袁隆平院士研究牵动千家万户的饭碗,关系着民生福祉,他的音容笑貌让国人倍感亲切。有人将袁隆平比作“当代神农”,袁隆平的“老农”现象,让中国人感到温暖。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的一生,就诠释了这种无比珍贵的“种子精神”。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种子,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以农校教师之身份,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个学术界曾经的所谓共识对抗。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一头扎进安江农校周边的稻田里,拿着放大镜一株一株地观察正在扬花的稻穗,他前后观察了约14万株稻穗,才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面对6年里的3000次试验失败时,他说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好的种子毕竟稀缺,为了造福生民,就是要找到那万中甚至百万千万中之一的优秀种子,哪管路途中的艰难非议?一往无前就好了。

如今,国家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科学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让人痛心而焦虑。我们常说“将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最生动形象的诠释就在“老农科学家”袁隆平身上。他全心投入到制种研究里去,一头扎进水田里,经历多少个寒暑,顶着压力和质疑,终于有所成就。搞科研,做理论研究,到落地实践,特别是在攻坚“卡脖子”工程的征途中,也要有袁隆平院士的这种“亲自下田”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十四五”规划中,中国对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总体部署,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予以明确。粮食安全大业,种子首当其冲。斯人已逝,“种子精神”不灭,只会像他的超级水稻长势一样,郁郁葱葱生气勃勃。

文/ 程振伟

责编:刘畅畅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