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方面,要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历史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价值轴心,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聚焦人民需求,把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追求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本引擎,不断增强理论研究成果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创造力。然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学术研究中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造假、学风不纯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诸多问题的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归根结底在于脱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割裂了个人价值实现与人民需求本位的内在逻辑。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科学理论体系,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仰,就在于这些科学理论始终坚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回应人民社会关切,回答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体系创新。概而言之,唯有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理论研究与咨政建言中厚植人民利益至上的理想情怀,自觉将个人知识创造与人民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方能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理论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是党和人民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如何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维度展开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着眼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深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性和生命力的理论模型、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发展、社会治理创新、法治体系建设等诸多领域的改革发展,均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然而,一些背离实践导向或脱离现实情景的研究现象的存在,成为制约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超大规模的国家而言,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理念,坚持从党情、国情、世情出发开展理论研究,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有机统一的根本体现。现阶段,要深入挖掘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构和文化基因,破解当前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难题,着力在国家治理领域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坚持理论创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纵观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无不是立足于特定时代的社会需求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等,提出了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理论、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在全球治理体系的总体框架内,能否提出一系列原创性和标识性的概念、范畴、理论,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标的。如何立足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出本土性、主体性、创新性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概念,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而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解释逻辑,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亟待重视的重大战略课题。对此,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领域间的沟通、交流、对话,凝聚同心共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共识和学术愿景,通过打破既有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有效融合、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着力推出一大批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