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2020-02-13 08:49:3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卓今]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卓今

进化心理学对人的情绪做过分类,认为情绪处在认知和生理这两条交叉点处,有些情绪是固有的、天生的,比如恐惧,人和动物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区别。而有一些情绪是基于我们认知过程的思维反应,比如愤怒和羞愧,这类情绪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没有生物必然性。管理情绪也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在清晰了解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提高自我认知,这也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途径。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如何通过理性思维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克服人性的弱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1.认识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重大疫情面前,要所有人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战胜灾难的能力和勇气。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心理非常脆弱,历经长时间的心灵煎熬和身体磨难,郁闷、委屈、悲伤、愤怒都需要一个宣泄口。对灾难的恐惧程度与我们平时的生死观教育有关。我们有大量的生存教育,而缺少死亡教育。后现代消费主义盛行,人们追逐金钱、权力和享乐,对人生和人性缺少深刻的反省。人生永远存在着两种对抗的力量,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朋友与敌人。从古至今,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试图在两种力量中找到平衡。这两种对抗力量其实是人的存在核心部分,其中成长和创造力量的驱动力可能是生与死。两种本能的力量大多数时候处于同等力度的对抗状态中,这种持续的心理紧张是所有人痛苦的基石。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心理紧张解释了人们内心的攻击和暴力倾向。因此,面对灾难和恐惧,每一个人都要想方设法认识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增加“理性的抗体”,抵抗“情绪的瘟疫”。

2.改造和提升自我认知。灾难时期,被恶劣情绪左右的人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不相信糟糕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表现为懒散和敷衍;一种是把所有糟糕的事往自己身上代入,表现为惊恐和愚顽。两种极端结果都是害人害己。病毒肆虐时,各种言论刺激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尽管大家从同一个信息源获得信息,但每个人的知识受到心智和感觉的限制,人生总有错误与遗憾、悲痛与创伤、欢愉与美好,最终人们只记住与自己经验相关的东西。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就是一台信息加工机器。例如一个人在嘈杂的聚会上,在多种交谈声音中,大脑会在不考虑其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只选择两种声音的其中一个做出反应,而另外一个则会被忽略。不断重复某种观念,按照人的心理结构,某种我们喜欢的声音会进入无意识的自我认知区域,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最后我们会对此深信不疑。人们只相信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是客观真实的。灾难将人推入逆境和绝境,给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趁此时刻,我们要深刻检视过去习以为常的自我认知,对原有的价值体系进行改造提升。

3.确定正确的价值判断。心理学和社会学认为,失去理性的情绪像迁徙的角马群,狂奔暴走,不可遏止。当人们被某种情绪所控制,它既可以演变为一场邪恶的狂热,可能煽动滥杀无辜的暴徒刽子手。而经过理性筛选后的情绪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它可能上升为英雄主义情怀,或促成为民请命的勇士。这里说的理性,无论是心理学理论检验还是道德审视,放到具体的实际运用范畴中,都要通过如下环节形成:高难度的信息筛选(避免从零星逸闻中归纳普遍化结论、寻找复杂社会表象下的事实依据(区分偶然性和必然性)、独立思考(批判和怀疑)、精准判断(排除主观偏见)、表现出正确的行为。在灾难面前,怎样确立自己的行为价值?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它不是宏大的意义、惊人的壮举,而是一些并不难做到的细小琐碎的事情:对自己,遵纪守法,困难时候的一份坚守,怯懦时的一丝勇气,利他的情怀,善良的本心。对他人,给困顿者施以援手,对病弱者一份怜爱,让窘迫者不感到难堪,对不完美的包容,给委屈者以公道,给失败者以鼓励。传承中华民族利他传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人,都各尽所能,必然形成一个有秩序、有正义、有正气、有良知的氛围,激励着人们共同战胜困难。

(作者系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