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恐慌的产生、危害及其克服

2020-02-13 08:48:54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欧小雷]
字体:【

李铁明 李谨香

岁末年初,湖北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民众产生恐慌。这种恐慌不仅影响民众身心健康,也对疫情防控带来一定消极影响。本文试图对疫情恐慌的产生、危害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克服办法,以期助力这场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的全面胜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恐慌是人体面对危险情境的一种自然的、必要的反映。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广大民众产生恐慌心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对病毒知识的极度缺乏。对广大民众来说,突然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全新的、未知的东西。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心里没底,不知道如何预防、如何治疗,从而感到十分紧张和恐慌。二是由于病毒本身的独特性。它的发病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且潜伏期长、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没有特效药、有一定的致死率,尤其是在潜伏期也同样具有传染性,从而更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心理。因为谁也不清楚接触过的对象是否是病毒携带者。三是由于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疫情发生以来,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打开手机、连上网络,映入眼帘的都是疫情信息。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各种信息真假莫辨,人们总是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四是由于患病者因各种担忧、牵挂、悲观心理而产生的内疚感、负罪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慌心理。

作为人体面对危险情境的一种自然反应,恐慌对疫情防控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它可以动员机体的警觉水平和内部潜能,以积极应对疫情。但是,如果恐慌过度,就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和破坏性。一是出现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比如,盲目跟风、偏听偏信;胡乱猜疑、过度医治或者有病不敢医、有病不敢治,甚至以暴抗医,阻碍隔离或隔离治疗;还比如谈鄂色变,把“鄂”人当恶人,搞疫区歧视、地域性拒绝,甚至擅自封桥断路,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等等。二是影响机体免疫力。人体免疫系统是人的健康维护体系,但它与情绪有着密切关联。中医理论所说的:“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讲的就是这个关系。紧张不安、焦虑恐慌,会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影响人体免疫力,导致机体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三是引发严重心理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度的紧张和恐慌对身体不会带来什么伤害,但长时间、高强度的紧张、恐慌可能会引发更多、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症、躁狂症、抑郁症,甚至自杀等等。

从本质上说,恐慌实际上是一种信任危机,是人体对所处环境缺乏自信的一种应激性反应。因此,克服恐慌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信心。一要坚定信心。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我们既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也不能坐立不安、过度恐慌。要高度重视、不存侥幸,科学认识、理性面对;要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要自觉接纳、坦然面对,积极预防、主动迎战。要相信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相信党和政府的防控能力,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要相信科学相信知识、相信自己做好自己。二要传导信心。要统筹网上网下、大事小事,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要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疫情防控的高度重视、生动报道各地各部门的防控措施;要深入防控一线,宣传报道一线人员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宣传报道广大民众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要有组织地宣传报道康复患者的有关情况,用防控成效、治疗效果引导民众增强信心;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民众关切,澄清不实传言;要加强媒体管控,打击造谣传谣。要聚焦防控重点,在病毒溯源、传播机理、病毒检测、对症药物、疫苗研发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用科技成果增强民众信心。 三要做好疏导。要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状况实施分类干预、分类援助,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要发挥“健康中国”APP、“12320”卫生热线及各种健康平台、各个协会、各个学校、各个公益性组织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为民众提供全天候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援助服务。

(作者分别系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省俄罗斯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特聘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