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脱贫之后“大文章”

2020-01-13 08:36: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朱永华] [责编:欧小雷]
字体:【

谋划脱贫之后“大文章”

——决胜全面小康话短长之三

朱永华

2020年是全面小康决胜之年。奋战在扶贫战线的党员干部正铆足干劲展开最后冲刺,迎接人类文明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按照省委部署和各地实际工作的进展,贫困地区及扶贫对象如期“摘帽”“出列”实现既定目标当无疑义。然而,脱贫不是终极目标,只是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阶段性成果。在当前攻城拔寨之际,我们既要瞄准考核指标补短板强弱项,也要考虑到后续衔接,为下阶段发展目标做好铺垫。如果说让低收入群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全体人民进入小康社会只是第一篇文章,那么下一步我们要书写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后续“大文章”。

毫无疑问,脱贫之后首当其冲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中央已经明确,全面小康决胜之后,对于实现脱贫的相对贫困人口实行“四不脱”政策,即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目的就是确保脱贫成果不出现反复。这是实现后续发展的“压舱石”,为乡村振兴谋篇布局创造有利条件。

世间有万象,无非人与事。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梦想,必须具备前瞻的战略眼光。

看长远而图强,需夯实产业之基。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动机”。巩固脱贫成效,就必须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引导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方向发展,带动农民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培养规模、特色、品牌意识;用公司加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把农民带入产业链;要“着眼后三年、衔接三年后”,用发展产业的标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既扶志又扶智,纾解人才之困。除了对少数确因劳动能力弱需要兜底扶助之外,要对大多数贫困人口实施精神扶贫,去除“穷根”。一方面要“靶向治疗”,戒除“等靠要”思想,激发其自强致富的愿望;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培养技能,让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学成本事,能适应农业产业的需要。乡村振兴最缺的是人才,依靠农民、培养乡土人才,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人才培养渠道。那些“带富”能力强和知穷而后勇者,最有可能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角。

格局不同,做法不同,效果自然不同。以前瞻性思维来布局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能更顺利地完成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也将使投入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