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量产”还需“质保”

2019-11-25 17:30:1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郄琳] [责编:周泽中]
字体:【

郄琳

为吸纳更多的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缓解人才短缺困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近日联合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新国标”较2011年版标准,将从业人员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明确未取得小学毕业证书的考生,理论知识考试可采用口试的方式等。(11月24日 新华网)

据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有2.49亿老年人、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的绝大多数城镇经济等方面都在趋于老龄化,为了规避老龄化的弊端,焕发社会活力。政策有意识的向“三无”人员倾斜,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希望能最大限度的调配社会资源来满足数量缺口极大的老年护理行业。

老年人护理行业首先出现和成熟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仍然是“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数量的确是硬性指标,庞大的数量能覆盖和满足护理员需求,是解决当务之急的办法。但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护理问题却有待观察。

新兴行业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社会分工细化和市场需求的产物,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短时间内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确实能带来“昙花一现”的盛况,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隐忧。

面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护理员常常需要身兼多职——保姆、护士、陪护员、按摩师、心理辅导师等,从吃喝拉撒基本生存需求到吸痰导尿、精神疏导等辅助医疗服务都要掌握。护理人员本身需要掌握大量的医护知识和专业技能,判断失误或者处理不当,其后果是不可预料的。

而且,近年来,不管是养老机构还是家庭养老中,护理服务人员虐待老人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反映出少数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素养较低、法制意识淡薄。老年人的护理除了需要专业的医护,对耐心、爱心,责任心等职业素养的要求显然更高。

可见,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能力有限才是制约未来老年护理行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通关密匙”。所以,护理员“量产”的同时,更需想想怎么把好“质保”这一关。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