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出来的形式主义

2019-10-24 15:05:1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段官敬]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段官敬

“互联网+某某”“党建+某某”“服务+某某”“人才+某某”...少数机关单位工作汇报、文字材料、领导讲话中,常出现类似“XX+”的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新词。往往,这些新词无非是两个不同概念通过一个“+”连接在一起,然深入究理却毫无联系,尤其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起到任何融合互通的作用。换而言之,“+”只不过是两个词之间“生搬硬套”的强行搭配。

“+”有“加”的含义,却胜过“加”的境界。要知道,工作创新上将两种事项进行融合与互渗,通过优化流程、形成机制、贯穿融通化为一体,一个“+”代表是一种“乘法效应”,起到“1+1》2”的效果,不是简单的做“加法”。比如,“互联网+某某”必然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域块等载体,为某项工作发挥了“如虎添翼”的功能。若用了一个“+”,两项工作还是“各行其到”、甚至“一毛钱关系也没有”,那无非还是博人眼球的伪创新。

“+”来“+”去,横空造一个新词,造的人似懂非懂,看的人云山雾罩,上级与下级彼此心照不宣、心知肚明“新瓶装旧酒”,却以此作为“亮点”和“特色”。所以说,“+”极容易“+”出来形式主义、务虚主义。须知,汇报文字等是为实干政绩画像的,滥用乱用“+”,夸大了成效、加码了作为、掺入了水分,就难免避免“为了造词而造词”、陷入空对空的假把式。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可以有,虚头巴脑的“+”不能有。一个“+”必然要在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中有发射,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佐证。若脱离了实际情况、偏离了工作成效,从网络上、书本上、材料上“推陈出新”,坐在办公室、会场上、电脑桌“闭门造车”,那么此“+”就是“假”,只会起到“—”的反作用,减掉了作风、挤掉了务实、贻误了事业。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出来的形式主义之所以有市场、有出路,个别上级与下级都难辞其咎。无非“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下级“一横”造了一个“典型”,上级“一竖”拍了一个“板”,由此上下共同完成了“+”的杰作。因此,防止“+”出来的形式主义,既要上级摒弃从“+”中要政绩、要面子的扭曲价值观,也要下级主动摆脱对“+”依赖症,工作是什么就说什么,少些小九九、小算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