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公益救助,该如何“立人立己”

2019-09-06 08:55:4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责编:潘华]
字体:【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评论员 张英

有媒体披露,新浪微博认证博主“公益记者马小马”、“马小马”企鹅号上月9日发布一则图文故事,题为《七旬爷爷悬崖“淘金”半个月,只够给重症孙子买1粒药:尽力了!》。此事迅速感动众网友,并被大量转发。然而,红星新闻记者调查发现,采药照片系摆拍,并且,推动发布“采药爷爷”故事的公益机构,要对筹款收取10%作为管理费。(9月4日 成都商报客户端)

经记者调查,何春元的孙子何其兴患髓系白血病需大笔钱治疗基本属实,但上述自媒体借以打动网友的“采药爷爷”故事却有被夸大等不实之处,何春元早已不上山采药,这张照片是摆拍的。

这个新闻一曝出,很多人便会习惯性地跳起来指责:“从募捐的钱中抽取管理费,这难道不是利用社会的善良来赚钱吗?真无耻!”对于大多数不知道公益组织运行模式的人来说,这个新闻的“反转”确实会让他们有被欺骗的感觉,认为这是打着公益的旗帜为自己牟利的行为。但值得一问的是,“公益成本是不是越低越好,甚至不需要成本才是真正的公益?”显然不是,按照国际惯例,公益组织中的一个筹资官员筹款100万,其薪水应该在15万左右,也就是15%的比例,这个比例其实就相当于成本,但在我国,基本是3000-5000元的薪水,相差巨大。

成本低廉的公益组织会导致什么样的情况出现呢?专业募捐人才的奇缺,以及后继乏力而难以支撑下去。缺少了募捐人才,就等于缺少了门户,影响公益组织筹款,进而无法保障受助人的最大利益,这就会是个恶性循环。“采药救孙”公益体现的恰恰是公益组织在济人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也能长期地生存下去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公益事业,尤其是民间公益性组织的发展相对缓慢而艰难,除了进入的门槛较高,更存在行业的专业人士较少,行业制度欠完善等不足,这就意味着,民间公益性组织需要在摸爬滚打中前行。这个摸爬滚打也是需要一定的资金基础来作保障的,只是社会对“公益”的认知不少人还停留在“白送”的层面上,仿佛公益组织餐风饮露就能为求助者提供最大的帮助似的。

也有人认为故事夸大的照片摆拍让人反感,实际上这也是目前个体求助陷入的一个困境。过去几年,网络的发达让各种平台上的求助出现了井喷现象,但现在很明显出现了善意疲态,面对众多的求助,人们停留的目光越来越少,于是“剑走偏锋”,制造“亮点”的求助也越来越多,为的就是能够募得善款解燃眉之急。当然,我们不赞同这种带有取巧性质的求助手段,因为这很可能会让捐助者产生反感,进而进一步消耗掉人们的信任。只是,面对蹒跚起步的民间公益组织,以及大病保障仍然不健全之下,个体不得不更多地求助于社会来续命的无奈,对其进行道德谴责似乎又于心不忍。

每次曝出救助事件,总伴随着争议,然后这背后的制度问题也总是难以回避。但愿在今后,公益组织面临的质疑越来越少,能更好地“立人立己”,个人救助的体系也越来越完善。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