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畅
中央环保督察开始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因为担心被问责,出现不分青红皂白紧急停产停业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来应对环保督察。如何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再次发生?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了“4+2”举措。(3月13日新华网)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和持之以恒狠抓作风建设的大环境下,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成绩斐然。广大党员机关干部听党话,跟党走,工作部署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全国整体政治生态明显向好。
但在成绩的华彩背后也不乏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远离“福利性腐败”,索性一点福利都不发,损害了职工正常福利待遇;一些基层政府为了免于督导监察部门追责问责,索性工作处处留痕,平添工作量;一些单位领导为了给上级部门显示手下干部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索性安排全体职工陪着尚未完成工作的部门在单位熬夜加班不许回家,造成了战斗力的极大浪费……
这些“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一刀切”表面看似力度强、魄力大,实际则是简单粗暴、矫枉过正,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如此“一刀切”,既违反了决策者的初心,又引发了新的问题,造成了更加严重、恶劣的影响。愚蠢的“一刀切”,给决策落实带来了新的困难,过犹不及。
领导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懒作为、慢作为是“一刀切”的根本原因。一些领导干部对上级政策决策领悟不到位,甚至对上级政策懒于学习,摸到政策的“大概其”意思,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干起来,不考察,不调研,贪图省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怕自己把握不好“度”,索性全盘否定,免于问责。“一刀切”的做法,揭示了部分领导干部遇事不求甚解、急于求成的思想作风,揭露了他们不敢担当、懒于作为的工作实质。由此换来的结果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人民满意度的降低。“一刀切”已然成为政策落实、决策部署的“绊脚石”。
解决问题应当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正解。杜绝“一刀切”行为,需要加强领导干部决策部署能力,增强政策学习能力,强化担当精神,培养领导干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大政策落实监督力度,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对一切“一刀切”的行为坚决反对,坚决制止,严格禁止;加大违反政策的处罚力度,对不根据问题实际情况实行“一刀切”的单位和个人理应坚决查处,绝不姑息。
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任何未经实地走访调研考察的结果都是脱离实际的,均站不住脚。任何决策都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切实解决问题,又不能“伤及无辜”,如此才能柔性执法,人性施策。
别让党中央的好政策好部署在向基层落实的过程中变了“味道”,不可因个别领导的“一刀切”坏了中央决策“初心意”。
责编:周泽中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