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明乡风贵在“顺理而成章”

2018-12-02 11:13:20 [来源:华声在] [作者:朱永华] [责编:刘茜]
字体:【

邵东县仙槎桥镇青山村靠发展五金制品致富,是远近有名的“富裕村”。今年以来,青山村一改过去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陋习,原来动辄上十万乃至几十万元一场的红白喜事,现在普遍控制在3万元以下。与此相映衬的是,当地村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业余时间大都投放在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上。这是笔者近日随省社科联专家团队在当地调研时了解到的喜人现象。

青山村的民风之变,背后与乡村基层干部顺情顺理的工作直接关联。鉴于操办红白喜事陷入比排场、铺张浪费的恶性循环,在村党支部全程组织下,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专门管理、引导此类事务。

理事会的管理有几个讲究:讲热闹,但不讲排场——在乡下,红白喜事都讲求个热闹,所以,办事的基本面、基本程序不省,正常的民俗都保留,比如白喜事的“清纸”“扎纸屋”都有,但是控制标准,有专人负责,这样没有了铺张,留下了质朴和热闹。今年办的10场白喜事,家家都满意。

“软”规定,“硬”约束——村里的“乡规民约”规定得很细致:村里老人去世,开支费用在3万元以内,不发包烟、不回小礼,不燃放烈性烟花鞭炮,桌上不摆瓶装酒、饮料,席面不上整鸡整鸭,前来吊唁的人每户随礼30元。乡规民约不是法律,属于“软约束”,个别人固执己见怎么办?村上不提供专业服务,村民们不愿配合,志愿者不来“志愿”,想要搞排场也搞不了,这样软规定就产生了硬效果。

党员带好头,群众跟着来——青山村党建工作搞得好,全村1000多人,党员就有110多名。党员干部率先示范,首先带头把大操大办的劣习改掉;村里的党员干部往往是致富能手,也是“舆论领袖”,风向标转了,村里就没什么人“逆潮流而动”。

青山村的村民反映,搞移风易俗,村干部没有用“蛮办法”,做起来顺理成章,现在大家都很乐意简约行事,文明办红白喜事。以前村里人吃酒席,人人都要带一个食品袋装菜,这些陋习也随即消失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与一些地方积重难返、行政推动阻力较大相比,青山村的做法很值得推介。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