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大师转身可见,敬意随处都有”

2018-09-10 07:18: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邹晨莹] [责编:刘茜]
字体:【

邹晨莹

教师节前夕,一位被网友誉为“扫地僧”的老师意外走红。

每逢开学,“去听王晓琮的课”是哈尔滨理工大学众多学生的愿望。原因在于,王晓琮早已是学子们追崇的“大神”——“14岁上北大”“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指导的学生几乎每次都能拿到国际大奖”,他腹笥丰盈,学生为其真才实学折服,可他依然还是讲师、住着职工宿舍;在“一年四季就那两三套衣服”和“只打素菜,把饭吃得干干净净,甚至还喜欢舔盘子”的勤俭节约背后,藏着他默默捐助多名贫困学生的故事。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朴实无华的‘扫地僧’”。人们投射到王晓琮身上的那份敬意,实质是对其稀缺品质的呼唤,希望从中找到代表教师的品格:不忘记教育初心之所在,不放松对教育价值的坚守。“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忧思,放在当下并不过时。

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不仅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也面临利益诱惑、遭受误解责难。比如,教师节里流行送购物卡、送手机、送红包,家长们苦不堪言,学生们厌恶至极,却被歪风邪气裹挟着不得不送;又如,研究生沦为导师的廉价劳力,学术研究中存在人身依附、近亲繁殖的做法……虽然个案难免存在极端性,但是,每每曝光都能引发舆论漩涡。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反映出教师的尴尬境遇,甚至,有些教师的无心之失可能被放大,使得他们的焦虑时刻在线。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何以为之,教师任重,既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责任,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要求。各种思潮奔涌,对教师来说,首先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不追逐河水翻卷的浪花,而是成为不会被河水和泥沙带走的坚固河床。

在这个以教师为名的日子里,我们呼唤王晓琮般的“扫地僧”,更期待出现越来越多崇敬“扫地僧”的新闻。教书育人是百姓对教师的内在要求,尊师重教则是对社会大众的价值倡导。教师哺育学生以知识和良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奉献;社会回馈教师以尊重和敬仰,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态度报答。转身可见大师,随处都有敬意,惟其如此,文明薪火得以延续,国家民族方能涵养未来。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