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之变中的“赶考”印记

2018-03-09 18:11: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洪波]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在2018年春运接近尾声之际,《工人日报》3月1日刊发的《春运之变,改革之成》从运力之变,售票之变、服务之变,三个方面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维度,系统的探寻了春运的发源地广东春运之变。春运之变是时代的进步步,是科技的发展,其实也有深深的“赶考”印记。

运力之变,是国家层应对春运难民生问题的“赶考”。上世纪90年代以广东省人均铁路不到一根香烟长、珠三角每年铁路春运的运力缺口也因此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广东只是中国春运的一个缩影。其实,自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我国的国情与习俗,劳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在40天春运里逐年叠加成了30余亿人次的“人口大迁徙”。拥挤、“一票难求”从上世纪90年代初早成了春运的代名词。

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党和国家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就广铁管内铁路运营里程从1980年的2379公里增加到了2017年9000公里,铁路基础建设的短板补齐,普速铁路网更加健全、高铁网络不断增长,和谐号、复兴号等多种车型的先后投入使用,运输能力全面增加,国家层面这场民生“赶考”,不但让春运回家人们有路可走,更是变成了有路可选。

售票之变与服务之变是铁路企业应对春运难民生问题的“赶考”。“从十里长龙到刷手机进站”,这短短的一行字,但对于铁路企业来讲,却是经历了40年。在这40年的春运中,铁路企业始终秉承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在运力不足时,采取“以棚代客”,春运期间减少货物运输,增开临时列车、务工人员专列等保证人们能走得了;有了运力后,也始终没有停下“赶考”的脚步。为了保证把有限的动力在短时间内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有潜在需求的旅客。在互联网未普及的年代,在工厂、学校、乡村开设车票代售点,并上门为外来工办理团体订票、电话订票。在互联网普及之后他们又推出网络实名购票、手机APP购票和微信支付宝购票紧跟时代的服务,而今更是在广深铁路推出刷手机进站乘车的服务。可以说,铁路四十年的春运史,既是一条铁路解决春运难这一民生问题“赶考”史,也正是铁路企业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着“赶考”心态,才让春运服务紧跟时代的变化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让那些随着春运流动的人们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第一个春天体验到了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其实,春运动力之变、售票之变、服务之变只能我们表面上能看到“赶考”印记。40年间还有大家看不到是一代又一代的满怀热情的春运铁路人,他们用“四分钟站台亲情”,用“倔强裤子”,用“大山深处孤独的坚守”,用他们可以用到,旅客却无法看法的方式,一年又一年赶好春运这场民生之考。

与其说,2018年春运中的动力之变、售票之变、服务之变是社会、时代、科技的进步,不如说是国家与铁路企业长期“赶考”必然结果,是国家把人民对美生活的向往作业奋斗目标的阶段成绩,是铁路企业与铁路从业者们四十年如一日,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与使命,长期保持赶考心态,向人民群众交上的阶段性答卷。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