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燧石文学奖日前在北京举办了颁奖仪式,除了奖励作品与作者的各项奖项,该文学奖特别为年度抄袭作品设立了“白莲花奖”,授予了网络小说《锦绣未央》。其目的是为了打击涉嫌抄袭、洗稿等行为的不良作品,清除原创文学不正之风。(11月3日《北京晚报》)
文学抄袭,深恶痛疾。在日益繁荣的网络阅读时代,一些缺乏“灵感”的作者为了省时省力,争抢读者眼球赶时间、追热度,会将他人稿件直接照搬照抄过来,且并不准确注明转载源,以求在行业内部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洗稿也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他人原创稿件类似洗钱一样“洗白”,回避真实内容来源,逃避著作权,其本质仍是抄袭。无论是洗稿、抄袭,无疑都对原创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权益甚至身心损害,不仅容易打击原创作者继续创出佳作的积极性,更是会给整个行业笼罩着一层乌烟瘴气。
抄袭行为固然可恨,但因此就草率地对其单方面设置所谓“白莲花奖”,实在有待商榷。正如以维权著称的“鉴定专家”余飞编辑所说:“真要做这个奖,至少要在初选评委里加入律师、鉴定专家、法院相关人士,并公布候选作品入选标准和评比流程、细则。如果法院没有判定的项目,不宜参评这样的奖,极易引起争议和诉讼。”作为一个文学奖项,若想以此举为代表来反对抄袭行为,那么所颁“抄袭奖”至少在抄袭证据方面要经得起专业推敲,否则变成了“一言堂”,很难让包括“得奖”作者在内的各方人士信服。
从长远角度来看,此举讽刺打击了抄袭劣行,但仍治标不治本。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相关学术界和行业界对于抄袭鉴定的标准和方法还没有权威性的公论,就将这个鉴定投票权下放到网友和普通百姓手中,会导致愈演愈烈的“舆论反抄袭”和“抄袭扩大化”,对于反抄袭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会起到反作用,甚至不排除被贴上“炒作”的标签。
因此,若想杜绝抄袭,还原创文学一片净土,一味“想当然”不可取,必须斩断其中的利益链。快餐式阅读时代,读者对于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和价值标准的判断,已从原先的为社会和历史提供思路、直视人类生存困境等思考中,变成了点击阅读量和高昂的广告费。写作也变成了只要有键盘、有手就能做的事,复制粘贴后,谁还会在乎所谓的独特性和价值观,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利益。饥不择食的读者养活了抄袭手,如果每个人都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待,那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时可能落下来。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